資助國家介紹

country img

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面積:
234萬平方公里(是台灣的64.8倍大)
人口:
8,956萬人 (World Bank 2020) ,超過200個種族
語言:
法語、Lingala語、Kingwana/ Swahili語、Kikongo語、Tshiluba語
宗教:
天主教、基督教、傳統信仰
平均所得:
550美元 (World Bank, 2020)
幣制:
剛果法郎Congolese franc (CDF) 1 USD = 2,004 CDF (2020)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country icon自立計畫區
夥伴國家介紹

剛果民主共和國,位於非洲中部,首都設立於金夏沙(Kinshasa),為非洲第二大國。於上一世紀經歷長達近60年的比利時殖民時期(1908年 – 1960年)。獨立後的剛果立即面臨長達20多年的動亂,包含與鄰國的衝突、政變內亂等,導致該國境內滿目瘡痍,在1988年的第二次剛果戰爭中,導致540萬人由於戰爭、疾病及營養不良等因素死亡。

其境內人口7成以上分佈於鄉村地區,多數人以務農、採礦維生。境內氣候溫濕、土地肥沃,因此農產品十分豐富,包含咖啡、可可、椰子、玉米、香蕉等;同時剛果礦產資源極為豐富,素有「原料倉庫」之稱,當地天然資源充足,擁有世界第二大雨林、全球流量第二大的剛果河也貫穿其中,同時也擁有數百的湖泊。雖座落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環境,但由於持續不斷地戰爭衝突,造成政治與社會動盪不安,國內經濟受到嚴重影響,自1980年代中期便急速衰退。

根據2020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顯示,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人類發展指數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是全球表現最差的國家之一 (全球名次:175/189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 (OCHA) 在2020年的調查,剛果目前約有500萬 境內難民 (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 IDP)。根據2018年世界銀行報告顯示,該國有73% (約6,000萬) 的人口生活於絕對貧窮線以下(absolute poverty line: USD 1.9 /per day) 。剛果人口資料與健康狀態調查2017-18年 (Demographic and Health Surveys, DHS) 顯示,不論是在兒童的健康與營養、教育、兒童保護等議題,剛果仍有很大的需求,且有長期糧食短缺的問題。近期的新冠病毒疫情帶給剛果原本已經脆弱的社會和衛生系統更沉重的壓力。疫情也打亂了經濟發展,嚴重影響兒童的發展、學習和福祉,婦女和女童受暴的情況也因此上升 。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
country icon自立計畫區

盧窩窩溪 (Luwowoshi)計畫區

資助兒童數: 3,500 計畫期間: 2016-2030

盧窩窩溪計畫區位於剛果東南方的上加丹加(Haut-Katanga)省,距離全國第二大城盧本巴希(Lubambashi)10公里,約1小時車程。計畫區人口約7萬人,主要語言是斯瓦希里方言(Swahili)及法語。屬熱帶型氣候,11月至3月是雨季、4月至10月是乾季。

從社會層面來看,根據當地政府行政單位(Luwowoshi Quarter)的資料顯示,大多居民為Lamba 部落,占約60%。該計畫區居民主要以小額商品買賣、農耕、製磚、燒煤為主要收入來源。

在公民社會發展方面,當地有許多社區協會,但大多沒有在政府立案。因資源缺乏、成員普遍缺乏訓練;協會無法為社區提供合適的服務或倡導活動,以改善整體生活狀況及兒童健康。當地政府對於公民社會發展的參與度普遍偏低。當地協會的主要資源來自於團體成員,政府能提供的資源相對有限。

當地服務工作

社區培力:
建立資助童與資助人的溝通平台,提升資助關係服務管理、定期訪視資助童及培訓當地社區志工和工作人員,以貫徹資助政策與標準,並維繫資助關係。同時,加強社區協會能力建造、動員社區人員參與在展望會的轉型性發展方案及倡導地方政府對於兒童權益及兒童保護的重視。

經濟韌力:
改善農業生產及家戶收入。協助社區農業團體成立農業協會,並培訓改良式農耕及畜牧養殖技術。協助協會取得作物種子、牲畜及土地。加強培訓社區委員建立災害風險預防的機制、水道建造及社區造林等,使社區居民具備因應天然災害的能力。推廣家戶參與儲蓄團體及非農耕類型經濟生計活動,以增加收入多樣性,進而改善家戶經濟狀況。

教育:
在改善兒童就學的可及性方面,倡導社區成員及父母了解兒童學習的重要性,及改善學校學習環境。在提升兒童識字率方面,以強化教師教學法與學童管理能力、鼓勵學童參與在社區及家戶的學習活動、建造家長會與學校管理委員會的管理能力,以監測學童學習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