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國家介紹

尚比亞(Zambia)
面積: 752,614平方公里(是台灣的20.9倍大) |
人口: 1,890萬人 (World Bank, 2021) |
語言: 英語(官方語言)、斯瓦希里(Swahili)語等 |
宗教: 基督教、傳統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 |
平均所得: 1,040 美元 (World Bank, 2021) |
幣制: 尚比亞夸加 (Zambian Kwacha, ZMW), 1 USD = 17.5 ZMW (2022) |


尚比亞雖位於熱帶,但由於境內多為海拔高達3,000至4,500呎的高原,因此大部份地區的氣候宜人。氣候主要分為:每年的11月至隔年4月為雨季(濕熱),5月至10月為乾季(5月至8月為乾冷,9月至10月為乾熱)。
尚比亞在人類發展指數排行(HDI)第154名(2021) 屬中度發展國家。全國的礦產資源豐富,但80%的人口仍以務農為主。該國人口共1,786萬,當中46%為14歲以下,15-2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20%,是個人口組成非常年輕的國家。但根據2015年世界銀行報告顯示,該國有57.5%的人口生活於絕對貧窮線以下(每天收入低於1.9美金)。整體經濟而言,過去10年尚比亞政府為提升國家的基礎建設,導致背負難以償還的龐大債務並間接轉嫁到人民身上。尚比亞的匯率變動非常劇烈,主要貨幣「夸加」從2015年的6.1夸加對1美金下跌至2021年21夸加對1美金,2019年被評比為全球表現最糟貨幣第三名 ,對於產物進出口也造成非常大的壓力。
在健康與營養方面,35%的尚比亞兒童有中度或嚴重的發育遲緩(stunting)狀況,而12%的兒童有中度或嚴重的體重過輕(underweight)。在鄉村地區,約有74%的2歲以下兒童接受基本疫苗注射(basic vaccines),但僅有38%的兒童有接受適齡疫苗注射。在母嬰健康方面,約有56%的媽媽在最近一次的懷孕時,有接受四次或以上的產前檢查。瘧疾仍為兒童死亡的頭號元兇之一,近年來雖比例稍微下降,但仍有超過52%的5歲以下兒童沒有睡在浸藥蚊帳之下,直接暴露於感染瘧疾的高度風險中。愛滋病在尚比亞亦帶來挑戰,其中成年人(15-49歲)的愛滋盛行率達11.3%,且青少年染病比例更高達23.3%。
在乾淨飲水及衛生方面,平均約38%的民眾無法取得乾淨用水,45%的民眾沒有廁所。若考量城鄉差距,鄉村無法取得乾淨用水的人口比例上升至54%,而廁所普及率僅19%。能同時享有穩定的基本衛生設施(含乾淨用水、肥皂與廁所等),只有約14%的人口。
在教育方面,過去數年尚比亞政府教育部在整體兒童(不分男女)就學率上有顯著進展,約97.3%的孩子能小學畢業。儘管如此,這些孩子並未全部具備小學畢業應有的的基本閱讀與運算能力。2018年的World Development Report指出,58%的小學二年級學生無法閱讀任何單字。師生比例也是造成教育品質懸殊的主因之一。尚比亞平均師生比為42:1,但在許多鄉村/偏遠地區,甚至高達87:1。因此尚比亞在教育品質、識字率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在兒童保護及女性權益方面,5歲以下兒童具有出生登記的僅約11%。約有29%的15-19歲女性已成為母親或懷孕中,在18歲以前結婚的女孩超過42%,更可悲的是,約有40%的18-24歲女性在18歲曾前遭受肢體暴力。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8的調查,全國有約2萬兒童持家的家戶,這些孩子並未與雙親居住,原因包含雙親死亡、離開或遺棄。
尚比亞因其地理位置和相對穩定的政局,難民收容的人數逐年上升。2019年就已正式收容約2萬5千名難民(45%為兒童)。2020年8月,尚比亞於4處難民營,收容了9萬1千名從剛果、安哥拉、盧安達、蒲隆地和索馬利亞逃來的難民。難民收容對尚比亞帶來的壓力,也影響該國長期發展工作。


布瓦查 (Bwacha)計畫區
當地服務工作
水資源與衛生
1. 開鑿/修繕社區、學校和健康中心的水井,培訓社區居民成立水資源管理委員會,並訓練水資源管理委員會成員對於水資源設備的基本管理、營運和修繕能力,延展設備的使用年限。
2. 興建/修繕家戶、學校的廁所與洗手設備,推動社區主導全面衛生(Community-LedTotalSanitation,CLTS)與社區零露天便溺(OpenDefecationFree,ODF)認證,不但協助改善社區家戶與學生的如廁與衛生習慣,更幫助社區居民了解:如廁習慣的改變可以促進整體環境衛生與社區水質的改善。
3. 對社區居民、學生和衛生中心、孕產婦等進行「正確洗手習慣」的宣導活動,透過在正確的時間與方式洗手,降低疾病傳染率。
識字率改善
1. 培育小學老師對於「五個核心閱讀技能(認識字母、拼音、詞彙、流暢度與閱讀理解力)」的授課能力,鼓勵教師使用在地化的閱讀補充教材,增進學生的閱讀能力,並知道如何評估學生學習成效。
2. 培訓當地政府教育部門對於教學品質的監測與管理知能,鼓勵學校除了提升就學率之外,更需強化學童識字率並定期監測學習成效。
3. 改善學生的識字及運算能力,協助成立社區閱讀俱樂部(ReadingCamp),培訓社區閱讀指導志工和提供兒童讀物,讓兒童在非上課時間也可以盡情閱讀。同時倡導社區及家長對於兒童識字、閱讀與基礎運算等,對於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之認知。
4. 協助興建/修繕教室、提供課桌椅、設立校園閱讀角落/教室小圖書館、改善學校的水資源及衛生(如廁)設備、提升學童對於童工、童婚及性別暴力等兒保議題的了解等,促進友善兒童的學習環境,提升兒童就學率和學習意願。
永續生計發展
1. 推廣家戶參與儲蓄團體,透過培訓家戶基礎金融知識,改善家戶對於基礎金融服務的可及性,並知道如何創業與小生意的運作和管理。
2. 培訓農民對於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SmartAgriculture)、農民管理自然復育法(FamersManagementNaturalRehabilitation)等環境友善耕作/作物管理技術之應用,提升農民因應氣候變遷/極端氣候衝擊下的生計韌力及風險管理能力。
3. 透過充權聖經的世界觀(EmpoweredWorldView)課程,改變農民思維,從「被動的接受者」轉化成「主動的改變者」,降低受益者的依賴性,在思想與行為才能真正走上脫貧之路。
4. 促進個別農民組成生產團體,強化價值鏈(valuechain)的應用和與市場的連結,增加銷售與具備更強勢的議價能力。
兒童保護
1. 透過舉辦社區和學校活動,教導兒童與青少年關於兒童權益與兒童保護的重要概念。幫助兒童識別社區中的童婚、童工、性別暴力、性剝削甚至毒品的潛在風險,並學習如何拒絕和尋求幫助。
2. 強化社區兒童保護機制,在社區層級協助居民成立「兒童保護委員會」,透過社區力量舉報並杜絕兒童暴力相關事件。同時透過舉辦「歡慶家庭(CelebratingFamilies)」課程,提升家庭對於夫妻關係、正向教養、兒童保護的觀念,以家庭為基礎,提升整體社區對於兒童保護的意識與處遇。
3. 對政府單位、信仰領袖進行兒童保護宣導與培訓。透過「希望之路(ChannelsofHope)」幫助信仰領袖了解兒童保護的重要性,並訓練其成為種子教師,間接影響其接觸社區居民。應用公民發聲與行動(CitizenVoiceandAction)以建立責信委員會、增進社區成員、公部門、前線工作人員,共同參與在兒童保護的相關工作。
教會及社區參與資助計劃
1. 加強社區對於兒童福祉的參與及認識,培訓兒童的溝通及基礎生活技能,以強化與資助人的溝通;建立以社區為主導的兒童照顧及保護機制,及促進父母了解兒童保護的重要性及參與,(如:參與全國性的兒童出生登記及反童婚運動)。
2. 協助計畫區兒童取得出生登記,以享有政府提供之基礎醫療、教育等福利。
3. 為了強化兒童的品格教育,發展健全的人格,方案透過社區的共同信仰着重兒童的生命發展,促進父母參與兒童靈命培養、並鼓勵孩童參與家庭、學校及教會中與品格/生命相關活動。
4. 加強社區成員參與資助兒童計畫及事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