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國家介紹

南非(South Africa)
面積: 122萬平方公里(是台灣的33.71倍大) |
人口: 5,495萬人(Statistics South Africa, 2015) |
語言: 包括英語在內共11種官方語言 |
宗教: 基督教、伊斯蘭教、傳統信仰 |
平均所得: 5,902美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5) |
幣制: rand (ZAR) US$1 = 13.84 RANDS |


夥伴國家介紹
南非在1948實施種族隔離政策,引發非白人持續抗爭,並遭受國際的譴責與抵制。1991年6月南非國會通過「廢除種族隔離政策」法案,並於1994年4月首度舉行全國多種族參與的民主大選,由曼德拉當選總統,並著手展開各項法規的制定,進行社會及經濟轉型。
南非位於南緯三十度,氣候溫和,但和北半球相反,夏天由十一月中一直到翌年三月。
南非以風貌多樣的自然風景而自豪,有繁茂的森林,也有美到令人屏息的印度洋海岸,還有內陸高原上乾燥的大草原。
身為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和鑽石生產國,南非是非洲經濟的發電機。它的經濟產出幾乎佔全非洲的一半,然而,貧窮問題仍然普遍,高失業率伴隨著高犯罪率。
土地重分配的問題仍然存在,大多數的土地仍屬白人所有。南非的HIV/愛滋病感染人數為全世界第一位 (約630萬人),每11個南非人就有一人感染HIV。

恩倍奎尼 (Mbekweni)計畫區
資助兒童數: 2,700 計畫期間: 2001-2018
計畫區位在南非西南的恩倍奎尼鄉(Mbekweni Township),也就是在西開普敦省境內的Paarl行政區以西15公里處。本區是地中海型氣候,夏天乾燥而溫暖,冬天則較為濕冷。
目前,計畫區涵蓋鄰近兩個農村社區,人口已由50,000人增至約60,000人。區內主要是由鄉村遷移到都會郊區所形成的半都會型聚落,在種族隔離政策實施的年代,是黑人農工移民的大本營。今日人口成長迅速,已超過舊有公共建設之負荷,於是形成違建的貧民窟,與主流商業社會全然隔離。
過去的種族隔離制度,使得教育、健康、就業與經濟等制度皆不健全,資源匱乏。開普敦的經濟低迷,造成了社區的失業問題,加上為數頗眾的無技能勞工,許多小生意因此萌生,但收入僅能糊口;貧窮狀況的惡化,致地區的犯罪率不斷增加。
過去十幾年來,在政府、社區夥伴及其他組織的合作努力下,先前計畫區的教育、經濟發展及健康等方案執行,改善了社區資產、增進社區兒童的福祉、強化了社區組織(如學校管委會)與政府單位(如社福及社區發展部門)的服務能力與品質。
此計畫的最後階段,將著重在方案的永續發展:以過去的成效為基礎,透過兒童保護與關懷等議題與強化社區倡導與行動的能力,帶動社區中所有與發展相關的團體與個人,持續為兒童的生命發展與需求發聲與回應。
當地服務工作
兒童保護:
‧透過例行性論壇、會議,增進社區信仰團體或領袖對兒童保護與性別暴力的認知與持續對話。
‧藉由媒體報導健康家庭的訊息、提供兒保訓練等方式,增進父母、照護者的兒保知識及正向親職能力。
‧透過兒保與倡導(Child Protection and Advocacy)訓練,強化社區裡正式、非正式兒保機構之間的合作,進而提升社區重視及回應相關議題。
‧藉由教育宣導強化社區預防機制;方案亦支援社區建立具效能的心理社會服務機制,使藥物濫用患者獲得支持及更生的機會。
‧對於具負面影響的傳統習俗,如:童婚與早婚,則透過社區變革(C-CHANGE)措施增進社區對這些文化的認知及行為轉變。
‧透過同儕教育,培育孩童與青少年的權利意識,使他們免於受暴、被剝削的能力有所提升。
社區參與及資助兒童方案:
協助社區兒童主導為兒童權益發聲活動,使其基本需求(健康、教育)能被重視;亦藉由主日學校及靈命發展等措施,增進兒童對本身的價值的肯定、認識關懷與保護對社區發展的重要性;持續建造與兒童福祉相關的社區團體,以期社區能夠自主、永續執行兒童關懷工作;社區中最弱勢兒童面臨糧食、衣物等緊急需求時,能夠及時獲得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