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國家介紹

烏干達共和國(Republic of Uganda)
面積: 241,038平方公里 |
人口: 45,741,000人(World Bank, 2020) |
語言: 斯瓦希里語、英語 |
宗教: 基督教、伊斯蘭教、傳統信仰 |
平均所得: 800美元(World Bank, 2020) |
幣制: 烏干達先令(UGX) US$1 = 3,550 UGX (2021) |


烏干達位在東非中心地帶、橫越赤道,北和南蘇丹接壤,西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毗連,南界坦尚尼亞和盧安達,東臨肯亞,是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內陸國家。烏干達雖位於赤道上,但由於地勢較高,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佈,因而雨量充沛,植物繁茂,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温約為22.3℃,曾被丘吉爾喻為“非洲明珠”。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在1000至1500毫米之間,3至5月、9至11月為雨季,其餘為2個旱季。
烏干達在1962年脫離英國獨立後,成為一個共和國。曾經歷過一個相當動盪與不穩定的政治與社會。第一任總統是布甘達(Buganda)國王-慕德薩(Mutesa),米爾頓・奧伯特(Milton Obote)是第一任首相。1966年,奧伯特發動政變推翻了烏干達的部落王國,而成為總統。
1971年,伊迪·阿敏(Idi Amin)發動政變,推翻奧博特政權。阿敏軍事統治了烏干達8年,並以大肆的殺戮來維持他的統治。阿敏製造了經濟衰退、社會解體、仇視並驅逐烏干達亞裔居民(約6萬個印度人)和大規模侵犯人權的行為。據估計,有超過10萬烏干達人在阿敏的恐怖統治中喪生。1978年,阿敏軍隊入侵坦尚尼亞,在坦尚尼亞的還擊下,阿敏逃往支持他的利比亞。
1980-85年間奧博特重掌政權,終於在一次政變中垮台。1986年叛軍領袖尤為里・莫塞維尼(Yoweri Museveni)執政,為烏干達帶來穩定與改善人權。阿敏血腥政權結束後,在1987年北烏干達又出現另一個殘暴血腥的游擊叛軍-聖主抵抗軍(Lord‘s Resistance Army,又譯聖靈抵抗軍、上帝抵抗軍),由約瑟夫・柯尼(Joseph Kony)領導。在聖主抵抗軍20多年的反政府叛亂中,在北烏干達造成數萬人死亡,以及200萬人無家可歸。該組織被指嚴重侵犯人權,包括涉及致殘、施虐、性侵、綁架平民、使用童兵和屠殺等。
在1980-1990年間,烏干達全國必須面臨另一場對抗愛滋病的戰疫,在1992年愛滋病感染率達高峰時,烏干達的全國愛滋病感染率曾超過20%。在莫塞維尼總統的帶領下,成功地對抗愛滋病,到了2002年烏干達的全國愛滋病感染率已降到6%。如今,烏干達已逐漸轉化成為一個相當穩定與繁榮的國家。
2017年初有超過27萬個南蘇丹難民湧至位於與南蘇丹交界的北烏干達永倍(Yumbe)地區的畢迪・畢迪(Bidibidi),使其成為2017全世界最大的難民營。在2017年9月時被德國的明鏡(Der Spiegel)雜誌評為全世界對難民最友善的國家。
烏國政府提供難民一個相當具保護性的環境,難民享有行動的自由、工作與作生意的權利、取得社會服務,及一個慷慨的政策讓難民可以取得相當大的土地居住及耕作。烏干達也採取一個對難民與寄宿社區皆有利的共融指導政策,就是使用約30%的難民回應之資源於寄宿社區。多年以來這個政策證明了當社區能正向地認同難民時將帶給該地區可持續的發展,且難民的空間不僅可以受到保護生活品質亦可被提升。

布曼尼亞 (Bumanya)計畫區
布曼尼亞計畫區位於烏干達東部的卡利羅區的南部區域。布曼尼亞的人口總數為34,306人,當中有17,873名兒童,布曼尼亞的人口一直在成長。該地區的主要族群是巴拉莫吉,其次是巴索加、班約萊、巴干達、巴特索和班揚科萊。
布曼尼亞計畫區主要是一個農村社區,超過90%的人口從事自給自足的農業。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包括玉米、木薯、甘薯、香蕉、豆類、大米和花生。農業方法主要依賴手鋤和牛耕,而農業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受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影響,而這些條件由於氣候變遷和不可預測的天氣狀況而變得不確定。其他人則從事其他形式的收入來源,如小買賣、磚瓦製作和畜牧業。在卡利羅區存在著性別不平等,儘管大約70%的農業勞動力是女性,但她們沒有土地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對生產收入和市場銷售的控制能力有限。蔗糖甘蔗的種植對該地區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生產也造成了負面影響,因為它佔用了大片原本種植咖啡和其他糧食作物的土地。
僅不到10%的人口有電力供應。該地區多年來經歷了幾次災難,包括長期乾旱、冰雹風暴、害蟲和疾病以及入侵性雜草。
布曼尼亞計畫區是一個多信仰的社區,有多個信仰派系,包括穆斯林、基督教、非洲傳統教徒等,該地區7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布曼尼亞是一個和平的社區,沒有暴動的歷史,居民以熱情好客著稱。少數現有的問題包括較小的土地衝突、小偷竊案和由失業、男女間的酒精濫用引起的少數性別暴力事件。
大多數布曼尼亞的人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根據2021年的數據顯示,65%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弱勢族群包括孤兒、老人以及身障人士。當地社區與兒童的整體需求狀況如下:
在健康與營養方面: 在過去的幾年裡,1歲以下嬰兒施打疫苗的比例在該區逐漸改善,然而與全國平均水平相較,布曼尼亞的免疫覆蓋率仍然較低。瘧疾是該地區嬰兒死亡和發病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肺炎、腹瀉、營養不良和嚴重貧血。兒童和孕婦特別容易感染瘧疾。該地區發育遲緩的比率為38.1%,高於全國平均。
水資源與衛生方面: 布曼尼亞的家戶使用改善的飲用水來源比例為55%,使用改進的衛生設施的家戶比例為64%,大多數家戶與其他家戶一起共用廁所。
教育方面:一般來說,該地區的小學入學率多年來一直很高,但主要問題是該區兒童的輟學率也很高。許多學生入讀小學,但無法完成小學教育,原因包括:童工、早婚、學費和學習用品的缺乏、學校日常餐食的缺乏、教學質量差、學校基礎設施差以及小學設施質量不佳等等。大多數學校缺乏硬體設施,教室和學生的比例為1:125。多數學校無法為兒童提供安全的飲用水,使他們容易感染水傳播疾病。
兒童保護與參與方面: 根據2017年至2021年的數據,該地區通報給警方的兒童虐待案件共有306宗(其中包括172宗性暴力、107宗虐待和27宗兒童疏忽)。其中只有76宗案件得到了跟進,只有7宗案件被提交到法院進行法律程序,這是因為社區層面的兒童保護結構未能正常運作。大多數的兒虐案件也未能被通報,原因包括對先前案件的不予回應、對法律的無知、加害人和受害人家庭的私下和解、對相關成本和程序的恐懼、對家庭破裂的恐懼、有限的集體社會責任感、當局的腐敗、兒童保護結構的無效等。兒童在社區的參與程度有限,該地區並沒有兒童社團或相關團體倡議兒童保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