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國家介紹

country img

史瓦帝尼(Eswatini)


面積:
17,364平方公里(台灣是其2.08倍大)
人口:
114萬 8千(World Bank 2019)
語言:
英語、史瓦濟語為官方語言
宗教:
基督教、傳統信仰
平均所得:
US$ 3,670 (World Bank 2019)
幣制:
Lilangeni (SZL) 1 USD = 17 SZL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country icon自立計畫區
夥伴國家介紹

史瓦帝尼王國(原史瓦濟蘭王國)為位於非洲南部內陸國,北、西、南為南非所包圍,東面與莫三比克相鄰。

在2019年人類發展指數中,史瓦帝尼在189個國家中排名第138,該國的收入不平等排名全球第10位。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口比例仍然很高:58.9%的農村人口生活在國家貧困線以下(每天生活費低於1.9美元),其中20%被認為是極度貧窮。

史瓦帝尼是世界上愛滋病毒感染率最高的國家,至少26%的成年人口皆受到感染,女性所受到的影響比起男性更為嚴重。17歲以下的兒童中有50%以上是孤兒,其中約59%的兒童其父母是因為HIV和AIDS死亡。

小農農業仍然是農村生計的支柱,該國70%以上的人口都是依靠自給自足的農業生活。雖然農業是農村貧困家庭的重要食物來源,但生產量並不足以滿足家庭的糧食需求,因為該國的農業生產受到經常性乾旱、降雨不穩定、乾旱持續時間長、農業技術不足、投入種子及化肥和農業設備的資源較少等因素所影響。反覆出現的乾旱、農業生產量不足、經濟成長不佳以及收入機會減少,這些因素都進一步侵蝕了家戶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使他們更容易受到糧食短缺的影響。

儘管史瓦帝尼政府已經制定了許多發展政策和計劃,並持續得到許多發展夥伴的支持,但挑戰仍然存在。這些挑戰包括高度的不平等和貧窮、高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面臨的高失業率)、傳染疾病的流行(如愛滋病毒和結核病)、產婦高死亡率、慢性營養不良、水資源匱乏、公共及個人衛生狀況不佳、暴力(特別是針對兒童和婦女的暴力)、青少年懷孕率高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不足等。

新冠病毒大流行加劇了該國的發展挑戰,並使情況更加惡化,特別是因經濟活動中斷而產生更多貧窮人口,然而政府和發展部門的應對能力卻一直因資源短缺而受到限制。這些挑戰都將持續對史瓦帝尼兒童的福祉帶來負面影響。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
country icon自立計畫區

恩尚巴馬 (Mtsambama)計畫區

資助兒童數: 3,000 計畫期間: 2015-2029
恩尚巴馬(Mtsambama)為史瓦濟蘭的一個偏遠地區,因其地處中、高平原,區內多緩坡丘陵。氣候為副熱帶且多濕 ,年雨量約750-1000毫米。恩尚巴馬計畫區(Mtsambama Area Development Program)所涵蓋的社區人口約為18,900人;社區居民多以自給自足的旱作農業為生。玉米為主要糧食作物,亦有小規模現金作物的栽種,如蔬菜、甘薯、豆子。然而,土壤貧瘠迫使居民必須大量投入有限的資源在滋養土地事宜上。
 
目前計畫區的狀況如下:
 
農業環境:恩尚巴馬社區內已有少數的小農團體組織,且區內亦有常年不乾的溪河及政府農業推廣技士機制,配合計畫將提供的農技培育/訓練,便可以成為區內發展商業農作的有利條件。
 
社會環境:家族相互照顧的文化為區內主要家庭價值,也因此形成人民參與社經團體如儲蓄及家庭菜園的機制;然而,區內失業及高愛滋病盛行的狀況已影響青年的發展及兒童的福祉及健康 。恩尚巴馬社區最弱勢團體為孤兒、身障兒童/婦女及長年與重病父母或祖父母同住的兒童、獨立持家的老年人及愛滋病患者。社區內現存以維護孤兒與弱勢兒童福祉的團體有社區警察及Lihlombe Lekukhalela(史瓦濟蘭語:可依靠的肩膀)。
 
公民社會環境:社區內傳統及民主行政機制並存,對於社區的發展事宜為相互合作 。社區已有基礎的發展團體,如學校管理委員會、社區發展委員會及愛滋病患支持團體、偏鄉基層醫療人員等,亦有其它非政府組織,這些團體的存在有利恩尚巴馬計畫區方案的執行。
 
兒童福祉狀態:
 
健康/醫療:恩尚巴馬社區僅有一間公立醫療中心,多數居民必須長途跋涉取得醫療服務。社區內兒童發育遲緩的情況嚴重(約31%),可能由於區內糧食不足、照顧者缺乏食物營養及正確餵食的知識有關。
 
教育:史瓦濟蘭在2009年就已推廣免費義務的小學教育,初級教育普及率(學童就學率)相對於其他南部非洲國家是較高的,然而僵化的教學模式被認為是影響孩童學習的關鍵之一。為配合國家的資訊與通信基礎建設政策,政府希望恩尚巴馬社區的教師能透過資訊與通訊科技的學習與導入,增加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習果效。
 
兒童權利:多數家庭距出生註册及領取出生證明的中心有一段路程,形成兒童取得出生/身份證明文件的主要障礙之一 ,影響兒童取得應有的服務及參與社區活動的權利。

當地服務工作

計畫區整體目標在藉由強化社區自主能力以執行永續的社區發展措施,促進恩尚巴馬計畫區18,900位居民的生活品質。

健康與營養:
‧透過社區基層醫療促進母嬰服務的品質及公平性,協助社區健康委員會的成立,以確保社區保健人員即時且有效提供的母嬰健康服務與家訪,協助社區保健人員及父母學習合宜的母嬰營養及衛生知識與行為,以改善弱勢兒童及婦女的健康及營養狀態為目標。
‧建造社區成員倡議能力,並以社區倡議團體力量,強化政府社區健康/醫療、轉介及跟進服務的經營管理,滿足社區居民的醫療需求。

水資源及衛生:
‧與當地信仰團體及教育機構合作,提升社區及兒童的用水品質及衛生觀念宣導,包含供水系統及水井的建置,以確保當地家戶可以在步行30分鐘內的距離獲取乾淨且安全的水源、進行乾淨用水及衛生環境的倡導。
‧成立水資源管理委員會,以確保當地供水的長久運作及維護,並進行個人及環境衛生教育的宣導。
 
社區參與及資助兒童方案:
‧透過有效的倡導及靈命發展,改善社區兒童當前的處境,獲得在社會上、法律上應有的權利義務。以倡議方式增進社區居民對兒保議題的認知、建立/強化社區的通報及轉介機制,亦協助滿足最弱勢兒童在糧食、教育等基本需求與其他權利。
‧透過公民發聲與行動(Citizen Voice and Action, CVA),強化社區監測政府基礎服務、兒保機制的運作及相關單位應盡之責信,確保最弱勢兒童獲得應有的權益。
‧鼓勵社區兒童與所有居民積極參與各項發展方案活動,並與資助社區溝通,使資助關係中的雙方能獲得及時的訊息與支持。
‧透過兒童社團(Kids Club)、家庭歡慶、希望之路等培力課程,使兒童與社區能夠增進信仰與兒保的連結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