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國家介紹

尼泊爾(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Nepal)
面積: 147,181平方公里 |
人口: 2,860萬人 (2019世界銀行) |
語言: 尼泊爾語、Maithali、Bhojpuri、Tharu (Dagaura/Rana)、Tamang、Newar、Magar、Awadhi、其他 |
宗教: 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Kirant |
平均所得: 1,090 美元(2019 世界銀行) |
幣制: NPR (Nepalese rupee);1美元 = 120 rupees (2021) |


1951年,尼泊爾國王結束了幾世紀的世襲首相制度,並改行內閣制。到了1990年改制產生君主立憲的多黨民主政體,1996年毛派共黨叛軍掀起長達十年的反君主軍事行動,根據聯合國統計,因此造成超過12,000人死亡並有100,000名難民。長達十年的內戰於2006年結束,而君主政體於2008年正式廢除,改為聯邦議會共和制。2015年尼泊爾聯邦憲法公布,並將政府分為7個省份、77個縣。2017年舉行第一次的選舉。
尼泊爾觀光業十分發達,但面臨森林砍伐過度和動物棲息地被破壞的問題。全國人口主要依賴農業為生。儘管尼泊爾近年持續在永續發展目標上取得進展,根據2020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尼泊爾在全球189個國家中排名142,而2018年的多面向貧窮指數(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報告指出,尼泊爾仍有34%的人為多面向貧窮人口。兒童營養不良、教育品質低落和童婚仍然是該國兒童面臨的主要挑戰。
2015年4月,規模7.6的地震襲擊尼泊爾,造成至少8,790人死亡、22,300人受傷及三百多萬人無家可歸;全國幾乎三分之一的人都受到地震影響。大量國際援助湧入該國協助其災後重建,至今國際援助對尼泊爾經濟仍非常重要。同時,尼泊爾也極度倚賴與其鄰國印度之間的貿易。
世界銀行近期的監測調查顯示,新冠病毒疫情造成的經濟放緩影響當地的就業和收入,2020年,約五分之二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失業或長時間缺勤1,這將嚴重衝擊經濟弱勢的家庭。


札薩庫 (Jajarkot)計畫區
札薩庫(Jajarkot)區位於尼泊爾西部的卡納利(Karnali)省,該區以丘陵和山地為主,高度介於海拔610公尺 至 5,412 公尺之間。該區在行政上分為七個自治市,小規模畜牧為主的自給農業是當地大多數人口的主要生計來源。
札薩庫計畫區所服務的區域為該區的貝里(Bheri)自治市。該市總面積為219.7平方公里,總人口為 33,515 人 (2011年人口資料)。當地人口由許不同的族群與種姓所組成,主要族群為婆羅門 (Brahmin)、達利(Dalit)、賈納賈提(Janajatis)、他庫里(Thakuri)等。儘管基於性別和種姓的歧視已減少,但不同種姓之間的態度和行為仍然存在差異。該市半數區域為偏鄉,基本設施和服務的使用均有限。由於卡納利省是尼伯爾人類發展指數(HDI)最落後的區域,與全國HDI平均 0.60 相比,札薩庫區的 HDI僅0.40,人民生活艱困。
目前計畫區內普遍面臨以下問題:
- 學習環境差、學校治理不善、輟學率高、升學率低、學習成績差
- 兒童保護問題,包括童婚、青少年季節性遷移、童工
- 由於獲得醫療服務的機會有限、營養不良和缺乏足夠的水衛生設施,兒童的健康面臨風險
- 家庭收入和資產有限(貧困)限制了家長投資子女或把子女放在首位的能力和選擇空間
這些問題在賤民種姓的達利(Dalit)人和被排斥和邊緣化社區中更為嚴重。
當地服務工作
教育
通過加強教學、學習和家長參與來提高兒童的學習能力:包括強化早期兒童發展中心的教室環境;培訓早期兒童發展中心的老師使用學習之根教育模式(3-6歲學齡前兒童學習根基);培訓1-8年級的學校教師使用更融兼容性的教學模式;支持學校提供更多的閱讀材料和視覺化的教學媒材;培訓學校教師能夠辨認並支持身心障礙的學童獲得需要的服務並繼續接受教育;促進地方教育單位對教師的教學品質提供指導與監督等
讓學童能夠取得安全且具兼容性的學習環境:支持學校建立並執行校園改善計畫與校園安全及水衛生計畫;成立並動員兒童社團以強化兒童的韌力
強化學校所提供的教學服務,讓其更具兼容性且更優質:組織並培訓公民發聲與行動的小組;促進公民發生與行動的小組監督教育單位保持責信,包括找出優先要改善的部分或服務標準、建立行動計畫書、執行與跟進行動計畫等
社區培力及兒童保護
社區夥伴透過資助兒童計畫照顧兒童,並使兒童及其家庭和社區擁有豐盛的生活經驗:依照世界展望會之管理標準執行資助兒童計畫,確保兒童、家庭和社區參與在方案設計、執行、監測及反思的過程
兒童有韌性、能夠應對兒童保護議題:建立並培訓學校的兒童社團關於兒保和兒童參與的知識,增進兒童的生活技能及自我保護能力
兒童保護系統和服務正常運行:進行在地兒保議題分析並制定回應行動計畫;提升在地兒保通報及轉介機制;盤點聯邦與地方政府在政策實施上之差距及需改善之重點;促進「兒童友善地方治理」(Child-Friendly Local Governance)之執行
社區積極地為兒童提供保護環境:提升社區團體、宗教領袖、社區領袖、老師及家長的能力,加強社區主導的照護及監測機制,為兒童打造更安全的環境;持續提供受新冠疫情衝擊之家庭必要的支持(如糧食、衛生用品)及傳遞正確防疫訊息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