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國家介紹

country img

馬拉威(Malawi)


面積:
118,484平方公里(是台灣的3.3倍大)
人口:
1,862萬人 (World Bank 2019)
語言:
英語
宗教:
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平均所得:
380美元 (World Bank 2019)
幣制:
Malawian Kwacha (MK) 1 USD = 750 MWK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country icon自立計畫區
夥伴國家介紹

馬拉威是南部非洲的一個小內陸國家,20%的國土被馬拉威湖覆蓋,也是非洲的第三大湖。馬國地形多為各種高度的高原,因而氣候也隨之變化。在高海拔地區,馬拉威的氣候比其他非洲國家都涼爽宜人,但低海拔地區即為濕熱的熱帶氣候。

馬拉威於1891年建國,一直是由英國托管,稱為英屬尼亞薩蘭(Protectorate of Nyasaland),直到1964年獨立,稱為馬拉威共和國。歷經30年班達(Hastings Kamuzu BANDA)總統領導的一黨專政之後,於1994年舉辦第一次多黨選舉。政治上大致和平,近期的總統選舉於2019年5月舉行,由時任總統Peter Mutharika以些微差距連任,然而選舉時有些疑似舞弊的狀況發生,也引發了一些街頭抗爭運動。而後馬拉威最高法院於2020年2月初做出裁決,判定該任總統當選無效,必須重新舉行總統大選,這也讓馬拉威成為非洲少數不畏政治影響、成功展現了司法獨立與力量的民主國家。2020年6月,反對派領袖Lazarus Chakwera當選新任總統,實現政黨輪替。

儘管進行了一些重大的經濟和結構改革以維持經濟成長,但馬拉威仍然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政府很大程度上倚賴外援來滿足國家各項發展。在人類發展指數188個中馬拉威排名第170,超過70%的人口生活在國家貧困線以下(每天不足1.90美元) 約63%的兒童生活在貧困中。

馬拉威人口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增長,預計人口成長率將嚴重影響該國滿足其公民基本需求的能力,尤其是在衛生、教育、經濟和農業領域。馬拉威在經濟上嚴重依賴農業,將近80%的人口從事農業,也因此人口極易受到與氣候有關的災難(反覆發生的洪水和乾旱)的影響。乾旱和嚴重洪災的發生頻率、強度和不可預測性不斷增加,使最脆弱的家庭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應對和復原。

近年來,馬拉威人民獲得乾淨水源的比例有小幅改善,然而更嚴重的持續性問題是衛生狀況不佳。使用洗手設施的家庭比例僅為36.2%,而家戶洗手設備中有乾淨水和肥皂的比例僅11%。但是,腹瀉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仍然是馬拉威的重大負擔,尤其是對5歲以下的兒童。此外,馬拉威所面臨的挑戰還包括愛滋病感染率高(9.6%),小學畢業率低(51%)和慢性營養不良(5歲以下兒童佔37%)。

針對兒童和年輕女性的暴力行為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童婚比例仍然很高,在18歲之前結婚的女孩比率為46.7%。

新冠病毒疫情也對馬拉威造成許多的影響,除了造成醫療體系的負擔(基礎設備與醫護人員皆不足)、工作機會的流失(防疫管制使人民生計受到影響),更重要的是,根據聯合國統計自新冠病毒疫情學校關閉以來,至少有13,000例童婚和40,000例青少年懷孕被通報(未被通報的數字可能更高)。在馬拉威的每個地區,都有因為新冠病毒疫情而導致童婚及青少年懷孕的案例明顯增加的趨勢。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

吉利邦多 (Chilim’bondo)計畫區

資助兒童數: 3,500 計畫期間: 2023-2035

吉利邦多計畫區位於馬拉威南部內諾縣(Neno District)內,西邊接壤鄰國莫三比克。當地主要為高地,屬於熱帶氣候,主要分為乾濕兩個主要季節,雨季從11月到3月,乾季從4月到10月。當地主要為恩戈尼人,他們於西元1800年左右由莫三比克移入此區。目前人口約33,130人,其中5歲以下兒童佔人口24%。主要語言為齊切瓦語以及英語。主要信仰的是基督教。

超過90%的社區成員以務農為生,例如種植各種農作物和家畜養殖。但農作物常受到極端氣候的侵襲,同時面臨環境退化、病蟲害爆發等挑戰,在社區高度依賴農業的情況下,收成的狀況也會影響家戶生計和糧食安全,這也導致家庭無法為他們的小孩提供良好的生活。此外,如同馬拉威的其他地區,這裡的男性也常離開家到城市或其他國家去尋找工作機會,只有假期才有可能回鄉探望妻子與小孩。

當地社區與兒童的整體需求狀況如下:

在健康營養方面:
計畫區人口超過30000人,但僅有3個衛生中心,且缺乏有經驗的衛生工作人員、基本藥物和醫療用品。計畫區的兒童面臨疾病的高流行率和有限的醫療資源,瘧疾是該區最普遍流行的疾病,其次是肺炎和腹瀉,背後原因包含蚊帳使用率低、父母的照顧及疾病預防措施知識的不足。這些疾病的普遍也導致內諾區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大幅超過全國平均值(全國平均為63:1000,內諾區為90:1000)。

內諾區是馬拉威持續受乾旱緊急情況影響的區域之一,糧食不安全的情況也導致該區急性營養不良狀況增加。由於未能攝取充足的營養和餵養知識不足,內諾區的兒童生長遲緩和消瘦的比例也都高於全國平均值。

在水資源與衛生方面:
計畫區將近九成的家戶都使用未受保護的水源,由於衛生條件差及無法取得乾淨和安全的飲用水,水媒疾病(腹瀉、痢疾和傷寒)相當常見,且由於取水點擁塞(平均657人共用一口水井),此地婦女要收集20公升的水至少要花上2小時。除了取得乾淨水源的挑戰之外,計畫區約六成的家戶有基本廁所,但這些衛生設施多是傳統式不夠穩固,容易在雨季時因土壤鬆軟而倒塌,造成生命危險。除了家戶,在學校和衛生中心等機構一樣有衛生設備不足及衛生條件差的困境。

在教育方面
計畫區有20所小學和2所中學。這裡小學的師生比是1:81(標準是1名老師對60位學生),教室與學生的比例是1:102(標準是1間教室60位學習者),教材也相當有限,平均12位學生共用1本教科書。校內衛生設備有限,一間廁所供給100個學生共同使用。而在中學內,甚至沒有女生的生理期衛生空間。學校的基礎建設未考量行動不便者的需求,因此身障兒童難以進入上學,學校還缺乏專門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來教導有特殊需求的兒童。此外,相當多的學齡兒童因為童婚、距離學校太遠、經濟拮据、父母不重視教育等因素而沒有上學,社區對女童普遍的期待是早點結婚而不是送她們上學,此區的兒童小學輟學率約9%,高於全國平均值4%。有些兒童甚至需要走9公里才能抵達離他們最近的學校,這在雨季時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因為有些地方沒有橋樑只能穿越河流,兒童在雨季溪水暴漲時要過河容易發生意外。

在兒童保護與參與方面:
社區的許多兒童沒有出生登記證明,這裡的童工、童婚、疏忽照顧、肢體暴力、性暴力、歧視(特別是針對身障兒童)等狀況非常普遍,這些案件歸因於孤兒、缺少父母照顧、薄弱的兒童保護機制。社區普遍缺乏對兒保議題及兒童權益的認識,這裡沒有兒保委員會,甚至沒有警察單位/派出所,地方層級的警察局距離社區約40公里,缺乏警政單位導致當地發生的許多兒保事件未能被通報處理。在學校內,也常見體罰、肢體暴力和霸凌的狀況。兒童參與社區決策的程度很低,在社區能活動的空間也很有限,當地信仰領袖未意識到兒童靈性培育的重要性,因此絕大多數擁有教堂的信仰團體都沒有針對兒童設計的計劃和空間,例如主日學。

總結來說,缺乏基本醫療照護、疾病的高傳播、衛生條件不佳、缺乏安全用水、虐童和童婚比例高、加上教育品質差,這些挑戰持續剝奪計畫區人民的生活品質也導致他們持續深陷貧窮中。  

當地服務工作

社區參與及兒童資助業務:
方案旨在確保社區兒童能夠在保護與關愛的環境下成長,並成為其家庭及社區發展的催化劑:透過建立社區機制並與合作夥伴監測兒童福祉狀態;強化社區全體對資助關係方案的認知與支持,善用社區資源達成兒童共同展望;透過資助兒童與資助人的溝通及關係的維持,增進兒童生命技能及豐富資助人的生命。

水資源與衛生方案:
使社區中貧窮弱勢家戶及兒童獲得乾淨且可持續的水資源,及社區中貧窮弱勢家戶及兒童能獲得公共衛生設施(廁所及洗手設備),包括在學校、健康中心及各家戶建立衛生設施(廁所及洗手設備),以促進零露天排便。向社區中貧窮弱勢家戶及兒童倡導個人衛生知識及促成行為改變,包括推動關鍵時刻洗手習慣、在學校及健康中心設置洗手設備。培育社區及當地政府單位以倡導可持續的水資源方案及服務,包括建立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社區成員及信仰領袖的培訓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