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國家介紹

country img

莫三比克(Mozambique)


面積:
812,379平方公里(是台灣的22.1倍大)
人口:
2,900萬人(World Bank, 2018),99.7%是原住民部落
語言:
葡萄牙語是官方語言,其次是原住民方言
宗教:
基督教、傳統信仰、伊斯蘭教
平均所得:
1235美元(IMF, 2016)
幣制:
Metical (MZM) US$1 = 72.6 meticais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country icon自立計畫區
夥伴國家介紹

莫三比克位於非洲東南海岸,鄰國包括坦尚尼亞、馬拉威、尚比亞、辛巴威、史瓦濟蘭和南非。它長達1531哩的海岸線提供鄰近的內陸國家出海口。

莫三比克1975年脫離葡萄牙而獨立,於1992年成立共和國,在此之前,莫國發生長達16年的內戰,超過100萬人死亡,約40%的人口逃至國外或莫國其他地區。這場內戰重創莫三比克的經濟和基礎建設。在內戰之後的二十年間,莫三比克在和平下開始在社會及經濟層面有一些發展。在2019年,執政黨與反對派也正式簽署了和平協議。

雖然莫三比克整體國家經濟在近年有些成長,但貧窮問題仍然很普遍,超過一半的人一天只有低於美金一元的生活費。除了鄉村地區缺乏資源因此比都市更貧窮之外,相較於首都所在的南部省分,北部及中部的省份也更加的貧窮。接近80%的莫國人民務農,但很多人的農地狹小,收穫僅勉強供家人餬口,沒有多餘農獲可供販賣,因此也無法購買生活必需品,例如衣服或小朋友的學校用品。除此之外,許多莫國家庭也無法獲得基本健康照護和清潔用水。超過一半的莫三比克人是文盲。對很多兒童而言,教育機會是非常有限的。

莫三比克也是非洲最受到自然災害侵襲的國家之一,中北部省分時常發生水災及風災,影響農收、人民收入、資產及基礎建設等,中南部省分則易因降雨不足導致乾旱進而產生糧食不足的危機。近年來因氣候變遷使得災害頻率增加,衝擊莫三比克國家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的生計。2019年發生的伊代(Idai)風災就造成了莫三比克上百萬人受到影響,至少14萬人流離失所。

自2017年開始,位於最北方的德爾加杜角省(Cabo Delgado)由於貧窮、發展不均等問題,開始出現伊斯蘭教極端主義活動,也導致當地超過70萬平民為了逃離暴力而流離失所。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
country icon自立計畫區

甘瀚果 (Canhungue)計畫區

資助兒童數: 4,000 計畫期間: 2023-2035

甘瀚果計畫區位於莫三比克太特省(Tete Province)的木塔拉拉區(Mutarara District),台灣世界展望會在同一年於木塔拉拉區同時開設比鄰的甘瀚果計畫區與茵秧歌瑪計畫區。太特省位於莫三比克西北部,與尚比亞、辛巴威、馬拉威三國接壤。木塔拉拉地區為半乾旱氣候,境內有許多河流和溪流貫穿或環繞,其中一條是巨大的尚比西河,是莫三比克最大的河流。該河流經境內造就了該地區的特點,特別是在氣候、生活方式、生計選擇、交通銜接性與便利性方面。但同時,這也使河谷沿岸地區在雨季時面臨巨大的洪災風險;部分地區發生乾旱的風險也被認為很高。

木塔拉拉區約有超過19萬人居住,人口年輕,62%的人口年齡低於19歲,目前約有28376人居住在甘瀚果計畫區內。木塔拉拉區逾九成人口說塞納語(Ci-sena),塞納族是當地最主要也最具影響力的部落。而與馬拉威相鄰也導致愈來愈多人會說齊切瓦語(ci-nyanja)(4%)。其他少數人說葡萄牙語和其他當地語言。當地宗教信仰主要為基督教(35.5%)和錫安教(25.3%),其他1/3的人則沒有任何宗教信仰。

木塔拉拉區多為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服務有限。居民多半從事小型家庭農業,主要靠雨水灌溉,其次是河流和湖泊的手工捕魚。在邊境的人口則會經常性的出入國界到馬拉威以取得商品或服務(如教育、醫療),通常會在一天內往返。

根據莫三比克展望會評估,木塔拉拉區是莫三比克最弱勢的地區之一,這裡的所有區域皆存在弱勢兒童問題,包括童婚、父母和照顧者無法為兒童提供足夠食物和教育、營養不良和瘧疾病例。當地社區與兒童的整體需求狀況如下:

在健康與營養方面:
木塔拉拉區人口超過19萬人,但僅有11個衛生單位,其中1個為農村醫院,10個為一般健康中心。離甘瀚果計畫區最近的衛生單位約距離11公里。本地盛行的瘧疾、肺結核等傳染病和營養相關慢性病阻礙了兒童獲得良好健康的機會。瘧疾不只危害家庭的健康和福祉,危及兒童的生存並削弱人口的健康,此外也降低生產力。以2021年來說,社區衛生單位主要治療了32929例瘧疾病例。

在太特省,5歲以下兒童發育遲緩的盛行率為44.2%。主要原因包括無法供應充足食物以及食物準備過程中各種負面因素的影響。

與全國94%的疫苗接種率相比,此地區的疫苗接種率仍然很低,原因包括有限的醫療服務覆蓋率和某些地區的交通不便等。

在教育方面:
根據地方政府官員表示,極度貧窮是這裡的兒童無法獲得豐盛生命的主因。低家庭收入導致缺乏充足和均衡的飲食,從而損害兒童的身體、認知和情感發展。再加上教育部門的政策執行不力,使得兒童的學習成績低於預期標準,尤其是識字率。低識字率與教學不彰和學習條件不足有關。在木塔拉拉區約有66所學校,其中60所是小學,6所是中學。小學師生比為65.3。

除了中學以外,其他小學均無圖書館,當地也沒有幼稚園,社區裡沒有閱讀營,極少有家長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數兒童在學習識字技能方面面臨巨大挑戰,因為學校的教學語言與在家使用的語言不同。此外,也沒有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開設的學校。

在水資源與衛生方面:
在木塔拉拉區,取得安全飲用水、衛生設施及衛生習慣是很大的挑戰。根據政府數據,只有不到 50% 的人口可以獲得飲用水。衛生設施也是一個問題,除了低地地區很難挖廁所之外,大多數的廁所是傳統式坑廁而不是改良式的,因此相當容易坍塌。另外還有一些不利於良好衛生習慣的文化因素,例如在某些地方,不允許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共用同一個廁所,這使得該家庭的其他成員仍然在河邊和灌木叢中進行露天便溺。

在兒童保護方面:
木塔拉拉區有31.2%的兒童沒有出生證明,高於莫三比克的全國平均值28.1%。不登記出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登記服務地點太遠(32%),其次是缺乏對此類服務的了解(22%)。或是沒有時間去為孩子登記(16%)。當地也有童婚的狀況,童婚的原因與當地小學畢業後升入中學的選擇有限有關。從社區家戶到中學的距離很遠,意味著父母必須負擔在附近中學的生活費用,這通常是貧窮的家戶負擔不起的,在未繼續升學的狀況下,女童往往走入童婚。  

當地服務工作

社區全面基礎方案與兒童資助業務 

  • 透過展開一系列的對話與活動,鼓勵兒童認識自己、勇於表達想法並理解與自身相關的權益及議題。 
  • 與當地信仰領袖合作,提供賦權的世界觀、希望之路等培訓課程,藉以影響社區居民形成正向觀念,例如兒童保護、衛生與疾病以及生計發展。 
  • 強化社區及夥伴自主監測兒童的健康及教育狀況等能力。 
  • 培訓社區夥伴,在社區中進行兒童保護觀念的倡導並強化兒童保護通報機制,促進社區終止負面的文化習俗。 
  • 協助社區兒童取得出生證明、支援兒童議會活動及社區兒童保護委員會等培力,以確保兒童權利,讓最弱勢兒童也能夠參與方案活動。 
  • 建立社區防減災能力,降低自然災害對兒童權利及生命的影響。 
  • 在社區中培訓成立儲蓄小組,以使父母及主要照顧者有能力為兒童供應所需。提供社區中的青少年生活技能訓練活動。 
  • 培力社區成員及團體,使其能逐漸獲得能力去規劃及落實發展計畫與項目,以促進社區兒童福利的改善。 
  • 透過公民發聲與行動(Citizen Voice and Action, CVA),運用對話、行動計畫及監測以增進政府相關單位在健康、醫療、教育等應有的服務及品質。 
  • 透過兒童及社區的多媒體資料,如照片及影片增進資助人對社區及兒童現況與需求的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