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國家介紹

馬利(Mali)
面積: 125萬平方公里(約台灣的34倍) |
人口: 1,965萬人 (2019年,世界銀行) |
語言: 法文為官方語言、另有約80%的人說 Bambara 語 |
宗教: 伊斯蘭教、傳統信仰 |
平均所得: 870 美元 (2019年。世界銀行) |
幣制: 西非法郎FCFA,US$1 = 522.9 CFA francs |


馬利在十九世紀中期遭到法國侵略,成為法屬殖民地。在1958年宣布成立蘇丹國,隔年,與塞內加爾合併之後,成立馬利聯邦。1960年塞內加爾脫離聯邦,馬利並於同年獨立建國。自1992年馬利的第一位經過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統掌政起,馬利一直維持文人政府主政。
馬利處於樞紐位置,北接撒哈拉沙漠、南通熱帶非洲。馬利是非洲第二大國,四分之三的國土覆蓋在沙漠之下。它只有兩種季節:雨季從六月至九月,乾旱季從十月到隔年的五月。
馬利因長期外貿赤字而負擔沉重,使該國大多仰賴外國援助及移居海外工作的僑民寄錢回家。馬利是非洲最大的棉花生產國之一。
馬利受經常性的旱災與食物供應不足所苦。其1300萬人口中,有63%的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之下。成人文盲率高居全球之冠,且嬰兒與孩童死亡率也是出奇的高。許多孩童缺乏醫療照顧、安全的用水、教育和穩定的食物供給。
2020年8月18日,馬利發生軍事政變,總統易卜拉欣·布巴卡爾·凱塔(Ibrahim Boubacar Keita)與總理布布·西塞(Boubou Cisse)遭叛軍扣留。總統宣布辭職並解散議會。同年的新冠疫情造成學校停課、政府防疫措施禁止群聚,影響兒童的教育及展望會事工的推動。


曼德 (Mande)計畫區
曼德計畫區位於馬利東方,距離首都巴馬哥(Bamako)約45公里,屬於卡帝行政區 (Kati District),涵蓋一個邦酋(commune)25個村莊,面積約695平方公里,居民約74,605人。男女比例約為49:51,18歲以下人口佔總人口約66%,是一個平均年齡相當年輕的地區。當地80%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15%信奉基督徒教,其餘5%信奉傳統宗教,主要種族群體分別是馬林克人(Malinkes)、富拉尼人(Fulani)、博若人(Bozos)、博瓦人(Bwa)、多貢人(Dogon)等。
當地地形以平原為主,氣候屬蘇丹型(Sudan)氣候,特點是雨季和旱季交替出現,雨季從6月到10月,延續5個月。4月開始降雨,這叫作「芒果雨(mango rain)」。然而,真正的雨季從5月底開始,7月至8月是降雨最多的時候。降雨從9月開始減少,到11月初結束。旱季由11月至次年5月,涵蓋7個月。溫度範圍為20℃至44℃,平均溫度約為28℃。最熱的月份是3月至4月,溫度約為40℃。最冷的月份是12月和1月,經常是14℃。居民主要以農耕與畜牧維生,極度依賴雨水灌溉,主要糧食作物如小米、高粱、玉米、花生、fonio(西部非洲特產的一種小米)等,也有部分漁業、採石業(沙、碎石和紅土)和經營小生意。
曼德計畫區區裡的兒童營養與健康方面,五歲以下兒童營養嚴重不良的比例近5%,五歲以下兒童發展遲緩比例為25%,兒童疫苗接種率低,孕產婦產檢率低,地區的健康服務人員與設備缺乏,伴隨著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問題、瘧疾、腹瀉等疾病,並也受到Covid-19的影響。在水資源方面,缺乏乾淨飲用水仍然是主要問題。社區中僅有17座改良過的水井,89座簡易式手動汞浦,有些家戶需要走6公里才能取得乾淨飲用水,有些家戶則選擇就近至河邊取水。衛生方面,約僅25%的家戶有改良式廁所可以使用。教育方面,計畫區內的校舍不足,師生比約1:70~100,也只有一半的學校有功能正常的洗手與廁所,兒童具有基本閱讀能力的比例與輟學率令人堪憂。兒童保護方面,村子中沒有讓兒童安全玩耍或運動的空間,居民對於兒童保護與參與的意識也十分低落。
當地服務工作
兒童保護、社區培力與兒童資助業務(自2023年)
- 成立並強化社區中的兒童社團,成為孩子認識兒童權利的平台。透過在兒童社團中的活動、學習和討論。同時,透過如「和平之路 (Peace Road)」的教材,幫助兒童認知自身基本權利與提升兒童保護意識。
- 透過活動、聚會、透過廣播或發送訊息等方式,讓社區成員及領袖(村長、學校老師、信仰領袖等)了解兒童保護的重要性,相關政府法令現況,並懂得透過公民發聲與行動(Citizen Voice and Action)的方式,向政府或相關單位倡議,推動兒童保護法令的落實。
- 培力社區成員對於社區發展的意識、參與和監督能力,透過定期和不定期的討論會議和訓練,強化社區對計畫區的規劃和管理的擁有感,並持續了解社區發展狀態和尚待加強之處,並積極參與在社區改善工作中。
- 增加與社區組織(包括信仰組織)的合作,讓他們可以擔任推動兒童福祉的主要角色。同時,透過促進不同社區領袖和不同信仰領袖間的對話,增強彼此的相互了解和溝通,促進跨社區間與跨信仰間的和平和友善的互動模式。
- 社區夥伴瞭解資助兒童計畫是幫助兒童家庭和社區以及資助人有更豐盛的生命體現。
教育(自2024年)
- 培訓當地老師關於「開啟識字」(Unlock Literacy)的教學方法,強化小學1-3年級的教學方法,同時培訓當地主管教育的政府機關,能有效監督對於老師教學方法改善的狀況並適時給予回饋。
- 透過採用促進學習、兒童保護和社會凝聚力的態度和做法,培訓父母親在家陪讀的能力,提升父母和社區對兒童閱讀的支持。如:在社區中成立閱讀社團、提供閱讀教材和培訓閱讀志工老師,幫助閱讀社團能持續進行和推廣參與。同時也透過活動或定期聚會,讓家長對於強化兒童閱讀能力有更正確地意識與重視。
- 在社區和學校透過影響家長、社區領袖及信仰領袖等,打造對兒童友善的學習環境,提倡兒童學習促進與兒童保護意識,並視需求提供教材、教具、書籍等,豐富學習環境。
- 強化在地和全國的教育夥伴連結,參與教育政策的執行的監督、並積極向政府倡議對於兒童教育的重視並能在對有效兒童學習上投入更多資源。
水資源暨衛生(自2025年)
- 透過興建或修繕機械式水井與手動汞浦水井、訓練家戶、社區及學校正確的水處理與用水方法,提升脆弱兒童及其家庭與學校獲得永續及乾淨用水的普及率。同時,培訓社區成員組成「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共同制定社區水井的使用規則並具備設備基本保養與故障排除的能力,以延續水井的使用壽命。
- 透過向社區成員倡導良好個人與環境衛生習慣,提供興建家戶廁所的訓練,同時為社區中最脆弱家戶興建廁所,讓脆弱兒童及其家庭具備基礎且可用的衛生設施。同時,展望會也與當地學校合作,興建男女分開的廁所,並宣導個人衛生(含女孩生理期衛生與照護)。
- 向社區家戶與學校倡導正確洗手的重要性,訓練社區成員自己能夠預備基本洗手設施,同時提供最脆弱家戶基本洗手設備,加強其正確洗手習慣(如:用餐前和如廁後需使用肥皂徹底洗手並以乾淨的水沖淨)。
- 透過水資源和衛生的培訓活動,向社區成員及領袖(如地方政府官員、村長、學校老師、信仰領袖等)倡導:「每個人都有權利獲得乾淨用水的權利」,幫助他們懂得如何透過公民發聲與行動(Citizen Voice and Action)的方式,向政府或相關單位爭取資源,改善社區的水資源衛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