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國家介紹

country img

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West Bank)


面積:
5860平方公里 (約旦河西岸)
人口:
290萬人 (東耶路撒冷、約旦河西岸)
語言:
阿拉伯語、希伯來語
宗教:
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 (約旦河西岸)
平均所得:
US$4300 (東耶路撒冷、約旦河西岸 )
幣制:
以色列新舍克勒NIS (new Israeli shekel), 1美元 = 3.56 NIS;約旦第納爾 JOD (Jordanian dinar), 1美元 = 0.71 JOD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country icon自立計畫區
夥伴國家介紹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大量的猶太人湧入當時屬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及後來成為英屬的巴勒斯坦託管地;當時由於阿拉伯人與猶太人想要在同一塊土地建國的訴求,使得兩個族群間的衝突日益激烈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合國於1947年透過分割巴勒斯坦土地而建立兩個獨立的國家;另外,聯合國亦提出耶路撒冷成為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治理等等建議。該方案遭到阿拉伯國家強力拒絕。1948年5月14日英國全面撤出巴勒斯坦,隨之以色列宣布建國,戰爭隨即爆發,超過70萬名阿拉伯人被迫逃離家園,淪為住在周邊國家及巴勒斯坦土地上無家可歸的難民。自此該地區雙方壁壘分明、對立衝突不斷,一邊是以色列,另一邊則是由巴勒斯坦人為首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及周邊的阿拉伯國家。

1967年,第三次以巴戰爭爆發後,以色列獲得勝利,打敗由今天的埃及、敘利亞及約旦組成的聯合武力,並占領加薩走廊、約旦河西岸(包括東耶路撒冷)、西奈半島及戈蘭高地。自此以色列政府鼓勵猶太人到佔領區屯墾,至今在約旦河西岸(包括東耶路撒冷)已有超過60萬以色列居民(settlers)住在超過200多個屯墾區(settlement),國際社會視屯墾區為非法。

1987年,在經濟蕭條、高失業率的情況下,巴勒斯坦知識青年引爆第一次反動(Intifada),以色列政府強力鎮壓反動者,直到1991年的馬德里和會,雙方才開始重啟和平談判。90年代由美國主導的談判當中,以巴雙方簽訂「奧斯陸協議」為最終走向「兩國方案」的和平鋪路。協議當中約定巴勒斯坦擁有西岸主要城市的主控權,但在土地的管理上,則依照管轄權分成三個區域,A區(巴勒斯坦擁有行政及警察權)、B區(巴勒斯坦擁有行政權,以色列則擁有警察權)及C區(以色列全權管轄;也是屯墾區所在的地區)。至今,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及以色列軍隊仍衝突不斷。

以色列政府對於被佔領的巴勒斯坦地區(Occupied Palestinian Territory)實施嚴格的管制,如許多屯墾區被種族隔離牆隔開,使得田地擁有者須得到以色列官方許可才能進入牆的另一端,耕種自己的土地,導致農產品收成不佳,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地區經濟顯著衰退,26.9%的人口面臨失業1。15-29歲的巴勒斯坦青年占總人口的30%,他們的失業率高達40%。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持續不斷興建路障、檢查哨,使當地經濟狀況更加惡化,並造成糧食、水資源、電力供應不足,也影響到居民接受教育、醫療服務的機會。

由於新冠肺炎的影響,經濟和學校關閉,生活在耶路撒冷/西岸/加沙地區脆弱環境中的人們變得更加脆弱。這些地區的醫療基礎設施不健全,持續的衝突意味著即使沒有大流行病加劇艱難的情況,人們也很難謀生和養家糊口。學校普遍缺乏幼兒園和兒童保護程序等系統,這意味著孩子們往往得不到成長和茁壯成長所需的資源。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
country icon自立計畫區

蓋奇利亞 (Qalqilya)計畫區

資助兒童數: 4,000 計畫期間: 2023-2032

蓋奇利亞(Qalqilya Governorate)位於約旦河西岸西北方,面積約166平方公里,約有108,234人居住在此地。在蓋奇利亞,孩童面對多重暴力。計畫區中的多數社區位於以色列政權管轄地帶,孩童常常面臨以色列駐軍以及以色列居民的騷擾。嚴重歧視問題也無所不在,有針對身障的、課業表現不良的、以及性別上的歧視。特殊需要的孩子(如:成長遲緩、言語障礙、身障等等)無法得到妥善照顧,因為社區缺乏照護復健機構或是特殊教育師資。家暴、童婚、低收入家庭、健康設施不足、輟學、慢性病以及天災也加劇了蓋奇利亞孩童的脆弱性。 

當地服務工作

 整合型方案

1. 融入正向教養策略,幫助父母去理解孩子的心理社會發展以及各種懲罰對發展上的影響,並授予父母正向教養的相關知識與方法。 此外,為新手媽媽開辦嬰孩照護以及教育課程,幫助媽媽們能有更多的工作機會以及繼續學業的機會。

2. 導入學習之根策略模式,強健3-6歲孩童的早期發展並使他們能更好地銜接小學。活動包含修建幼稚園教室,建立兒童友善空間並提供學習材料,舉辦促進兒童早期發展的活動。同時,培養種子師資以及培力初級照護人員,增進他們對早期兒童發展的相關知識技能。

3.融入兒童保護與倡議策略模式,組織並培力社區倡議小組,在社區為兒保議題發聲。此外,與社區不同成員如: 社區領導、在地政權、兒保服務員以及其他相關人員,建立關係並開啟對話,就兒保議題進行討論並強健當地兒保系統。

資助兒童及社區參與

提昇社區及父母照顧兒童的能力,如:培力社工人員,定期家訪,監測兒童近況、收集兒童資料;兒童資料卡、聖誕卡、兒童年度成長報告之製作;禮金與信件處理;響應國際兒童保護日並舉辦相關活動以提升社區對於兒保的意識;規劃災難風險因應計畫以提升社區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