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國家介紹

country img

衣索比亞(Ethiopia)


面積:
113萬平方公里(是台灣的30倍大)
人口:
1億1,200萬(2019 World Bank)
語言:
Amarigna、Oromigna、Tigrigna等當地語言
宗教:
基督教、伊斯蘭教
平均所得:
850美元(2019 World Bank)
幣制:
US$1 = 39 Birr (2021 )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country icon自立計畫區
夥伴國家介紹

衣索比亞位於東非,北臨厄利垂亞,東臨吉布地與索馬利亞,南接肯亞,西部與蘇丹接壤。境內地形高低起伏差距極大,三分之二地區為高原,平均海拔介於2500至3000公尺,在非洲各國中平均地勢最高。境內亦有茂密森林及低窪平原,東南屬索馬利亞高地,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中部,沙漠和半沙漠占領土的28%。

各地溫度及降雨量依海拔而不同,邊界地區溫度最高,溫度最低處則在中部高原。全國四分之三的降雨量集中在六月中至九月初,其次為二月底至五月初。約80-85%居民以農業為生,多半為自給式收成,僅足夠家庭糊口,無法購買其他生活必需品。衣索比亞極度仰賴農業,卻常為乾旱所苦。咖啡為主要出口作物,但價格易受波動。

衣索比亞有超過1億居民,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內陸國家,亦為人口第二多的非洲國家(僅次於奈及利亞)。主要族群為奧羅莫人(Oromo)約佔總人口數的34.9%、阿姆哈拉人(Amhara)約佔27.9%,及提格雷人(Tigray)約佔7.3%。

衣索比亞為非洲最早獨立的國家,除曾遭義大利墨索里尼政權佔領5年外,從未被西方國家殖民。1974年,武裝部隊協調委員會所組的軍政府罷黜皇帝塞拉西(Haile SELASSIE,自1930年主政),建立社會主義國家。1994年通過採行憲法,1995年舉行衣索比亞史上首次多黨選舉。1990年代晚期因邊界問題引發與厄立垂亞的軍事衝突與大規模戰爭,造成數萬人死亡。至今邊界局勢仍呈緊張狀態。

儘管近年來衣索比亞經歷許多經濟成長,但因國內長年的族群對立、衝突與政治角力,造成政治與社會的動盪不安,影響外資的投資、當地觀光事業與出口貿易。在2020年11月,衣索比亞聯邦政府和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之間爆發提格雷衝突,加上受蝗蟲害與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的影響,造成食物價格上漲及失業率攀升,經濟衰退與貧窮的增加。因此,生活在其國家貧窮線以下的人口仍有24%,衣索比亞仍為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

奇勒加 (Chilga)計畫區

資助兒童數: 4,500 計畫期間: 2011-2026
奇勒加計畫區在衣索比亞西北部的阿姆哈拉(Amhara)省,位於通往蘇丹的交通要塞-貢德(Gondar),距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約798公里,面積約2,76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約1,000~2,250公尺。80%的土地面積為森林,但近30年來森林覆蓋率下降至17%,對於居民的糧食與水資源安全造成極大的影響;雨季亦常發生土石流。年平均溫度分別為21~26℃,年均雨量約995-1,175公厘。區內人口約221,462人,農牧業為主要收入來源,常見作物有苔麩、大麥、高梁及玉米,經濟作物為油菊;主要牲口有豬、牛、驢、騾和家禽。95%的人口信奉基督教(包括衣索比亞正教及天主教等)。

在水資源方面,計畫區內只有25.8%的家戶擁有基本的飲水來源,而在當地的學校及醫療衛生單位的水資源設施大都不足。在教育方面,當地缺乏早期兒童展的設施,中小學的校舍與設備(教材、參考書及圖書館)也不足。另外,老師的教學技巧與啟發學童學習的能力都有待加強。

在生計與營養保障方面,當地農民大都缺乏農具、改良品種的農作物種子及信貸的服務,農業技術也不足,再加上自然資源的流失,農作物的生產量普遍不足。因此居民大都缺乏營養食物的來源,亦缺乏食物之多樣性。

當地的兒保議題包括童工、童婚、兒童販運、兒虐、兒童無法獲得妥善照顧及缺乏對兒童友善的法庭系統等。計畫區內的最脆弱兒童包括街童、孤兒、殘障兒童、境內難民兒童及家長或照顧者為愛滋病患者。

當地服務工作

水資源與衛生統整
1. 貧窮弱勢社區與兒童取得可持續的乾凈水源:在非機械式的鑿井安裝手動幫浦,設置自來水管線;重建水資源系統,開鑿深水井;提供淨水及儲水設備
2. 貧窮弱勢社區與兒童取得改良的衛生設施:執行社區領導全面衛生計畫(Community Led Total Sanitation, CLTS),動員家戶興建改良式廁所;在校園興建殘障廁所及設置月經管理(Menstrual Hygiene Management)之女廁;在醫療衛生單位興建/修復衛生設施與廢物管理(焚化爐)
3. 提升貧窮弱勢社區與兒童的衛生知識並養成衛生習慣:動員家戶設置洗手設備,訓練基本之衛生行為;於全球洗手日、廁所日及水資源日在社區及校園舉辦衛生宣導活動;在校園及衛生機構興建/重建洗手設施
4. 水資源及衛生系統與服務持續的被維護:在社區成立水資源管委員會,訓練成員操作、維護及管理水及衛生資源;在學校成立水資源衛生社團;輔導當地小型企業製造、販售及維護水資源及衛生產品;訓練宗教領袖參與社區及學校的水及衛生活動

兒童早期教育
1. 強化7-9歲兒童之識字環境:在學校成立閱讀管理委員會、設置書籍銀行、閱讀角落,以色彩豐富之印刷教材佈置教室;舉辦閱讀營(Reading Camp);訓練家長教導孩子在家閱讀之方法
2. 在目標社區強化3-6歲兒童早期學習之能力與資源:宣導早期兒童發展之重要性;重建既有之幼教中心/興建新的中心,提供遊戲及學習之教材;訓練幼教老師學習之根(Learning Roots)模式;訓練家長使用當地材料製作玩具及教材
3. 打造一個對7-14歲學童有利的校園環境與學習空間:為教師及教育官員舉辦相關訓練、經驗分享與學習之計畫;重建/興建校舍與設施;培訓老師與校長有關充權兒童成為和平建造者(Empower Children as Peace Builders-ECaP)之模式
(所有教育活動皆須考量新冠病毒之防疫措施)

生計與營養保障統整
1. 增加家戶取得營養的食物來源:為社區及案家舉辦充權的世界觀(Empowered World View, EWV)課程,輔導案家擬定個人發展計畫;成立創造穩固生計(Building Secure Livelihoods, BSL)小組;提供改良農技、灌溉、蓄水、收成、儲藏等農業訓練,並提供改良品種之蔬菜種子、水果苗、家禽與飼料;訓練農民「農民管理之自然再生」(Farmers Managed Natural Regeneration, FMNR)及實施森林管理;提升社區防減災(Disaster Risks Reduction, DRR)的能力
2. 目標家戶擁有多樣化的收入與資產,並可達到食物與營養保障:成立儲蓄小組,提供創業服務,連結至金融機構及增加收入活動;成立生產小組,並連結合作社,提供市場資訊;輔導青少年就業與創業
3. 提昇0-59個月兒童之安全與多樣營養食物之攝取量:透過模範媽媽營養教室(Positive Deviance Hearth, PD Hearth)改善家中有0-59個月大兒童之照顧者的育兒與餵食能力;在社區成立兒童照顧中心;改善當地營養及衛生工作之服務品質,強化當地政府對0-59個月兒童的營養監測系統

兒童保護與參與
1. 透過轉化對兒童有害之態度、行為與社會習俗,預防兒童遭受各種形式之暴力:為宗教領袖、社區組織及夥伴舉辦希望之路-兒保及性別(Channel of Hope-Child Protection and Gender, CoP-CP and Gender)的訓練,宣導兒保議題;訓練工作人員兒童靈性培養(Spiritual Nurture)之課程;為家長及照顧者舉辦正面教養工作坊,提升他們對體罰造成的傷害之認知;提升當地衛生單位改善母嬰健康之能力,支持當地政府進行出生登記與註冊
2. 透過改善對最弱勢兒童與家庭之服務與支持,強化兒回應機制:為社區及合作夥伴舉辦兒保與倡導訓練,評估當地之回應能力;確認當地最脆弱兒童(童工、童婚、殘障)之需求,改善其家庭生計;協助當地學校設置對殘障兒童友善的教室與廁所;設立孤兒及最脆弱兒童社區關顧站
3. 透過強化個案管理系統與支持管道,以改善受暴、受虐與被剝削之倖存兒童的恢復:成立社區兒保通報系統,提升政府兒保工作人員能力以因應兒童受暴問題;輔導宗教領袖與社區夥伴熟悉兒保通報-轉介與跟進之機制;成立社區發聲與行動(Community Voice Action)小組,倡導政府滿足最脆弱兒童之需求;提供醫療、社會心理、基本用品與職技訓練給受虐/受暴兒童,透過同儕支持團體幫助兒童克服創傷的經驗

社區培力與資助兒童業務
1. 社區及家庭為兒童創造一個關懷與保護的環境:強化社區之兒保照護系統;提升志工、宗教團體及兒童福祉委員會(Child Wellbeing Committee)回應兒保議題之能力;成立兒童議會;設立急難救助基金幫助最脆弱家庭
2. 兒童與資助人在社區成為帶來改變的觸媒:輔導兒童完成給資助人之聖誕卡與信件;在非洲兒童日、婦女節、國際和平日舉辦慶典;透過社區機制監測受助童福祉,並整合出生登記之活動
3. 提升社區及伙伴參與規劃、執行、監測及維護資助兒童業務之能力:為社區夥伴舉辦年度規劃及半年度審查會議;輔導兒童及家庭參與方案管理及兒童監測;提升社區組織領導、資源連結及倡導之能力;培訓夥伴完成社區轉型之規劃
4. 兒童享受與同儕、父母/照顧者、宗教領袖及社區成員的正面關係:在學校成立和平社團(Peace Club),訓練成員以非暴力方式化解衝突;為家長及照顧者舉辦歡慶家庭(Celebrating Family)工作坊
5. 社區擁有公民權益之知識,並以行動促成政府改善其服務:成立「公民發聲與行動」小組,訓練成員認知公民擁有接受公共服務及受保護之權益及政府之政治承諾;舉辦會議確認公共服務之缺口
6. 公共服務獲得改善,採納社區意見於地方及中央的倡導活動及文件:協助社區形成聯盟,落實行動計畫,確保政府改善公共服務之缺口;支持社區代表參加政府的社會服務計畫及預算編列;設立公民發聲與行動資料庫並將社區之反饋分享給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