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國家介紹

country img

波士尼亞(Bosnia & Herzegovina)


面積:
51,129平方公里
人口:
400萬人
語言:
波士尼亞語、克羅埃西亞語、塞爾維亞語
宗教:
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平均所得:
US$4,235
幣制:
BAM (convertible marka);1美元 = 1.6 BAM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country icon自立計畫區
夥伴國家介紹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那1990年代初期歷經三年慘烈的戰爭,造成嚴重破壞,至今仍未完全復原。這場1992年至1995年間爆發的戰爭衝突,主要爭議在於波士尼亞是否應繼續留在南斯拉夫聯邦或應獨立。如今,波士尼亞已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但仍在國際的管理之下。波士尼亞的三個主要族群分別是波士尼亞人(波士尼亞的穆斯林)、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

一般而言,波士尼亞的夏天炎熱,冬天則非常寒冷。甚至長達六到七個月,最低溫度可降至攝氏零下三十五度以下。而高海拔的地區則有短而涼爽的夏季,沿岸地帶的冬季則是溫和多雨。

這場戰爭導致波士尼亞的基礎建設與經濟支離破碎,亦造成將近200萬人(該國總人口的半數)流離失所。戰後,該國的人民面臨了許多社會問題,如:失業率高、收入低、缺乏醫療及社會福利以及族群分化…等等,種種現象讓波國並非像是一些非洲國家處於極度貧窮的狀態,而是處於一種「相對性的貧窮」,在那兒可看見的,不是簡陋的茅草屋及虛弱的饑民,而是極大的貧富差距以及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現在,走進社區仍可發現共產時期留下的廢棄工廠及房屋,許多家庭的成人必須到國外打工,兒童必須分擔家計而父母卻不在身邊。故,比起提供資本物資的需求,世界展望會更重視在波國推廣教育、醫療、農業、公民社會及族群和平建構。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
country icon自立計畫區

克里維亞 (Krivaja)計畫區

資助兒童數: 1,600 計畫期間: 2005-2017

計畫區位於首府塞拉耶佛巿附近約130公里 (車程1~2小時),包括克里維亞河流經的三個巿區:歐勒佛 Olovo (屬波士尼亞赫塞哥維那聯邦,多數為伊斯蘭教徒及克羅埃西亞人)、索科拉茨 Sokolac及漢比耶薩克 Han Pijesak(屬塞爾維亞共和國,多數為塞爾維亞人)。世界展望會刻意將計畫區選在三個族群交會的地區,其目的在透過社區工作的分工合作,讓不同族群間學習互相尊重及包容,間接促使三方和解。區內居民約33,000人,40%為伊斯蘭教徒、60%是東正教及天主教徒。分佈在50個村落,直接受益人數8,000人(含成人5,000人、兒童3,000人),間接受益人數3,000人。

1995年內戰結束後,當地就業機會少,失業率高,收入低,基礎建設嚴重破壞,缺乏醫療及社會服務,還有嚴重的族群分裂問題。兒童則缺乏適當的教育,有營養不良、族群分化及家暴等問題。

當地服務工作

農業發展方案:
透過小型方案使社區農業組織可以從不同來源取得資金而購置得農用機具,使更多農民可以使用,進而增加農業生產量及品質;同時,也會舉辦農業知識相關訓練,提高受益人知識技能,使其得以自食其力;另外,也會鼓勵受益人參與農產品展覽,並從中觀摩學習。
 
資助管理方案:
資助童之召募與登記、訓練當地志工成為家訪員;工作人員透過家訪定期監測資助童及其家庭之狀況;協助當地社區組織、學校及教會執行教育與醫療等相關活動;兒童資料卡、聖誕卡、兒童年度成長報告之製作;兒童資料卡之更新、禮金與信件處理。
 
教育發展:
舉辦訓練及工作坊,使學齡兒童可以去規劃、領導對學習環境而言有建設性及創意的活動,以改善校園及學習成果,讓孩童的生命可以更豐盛,社區更可以孩童需求;舉辦課後教室,讓學生們可以習得更多的生活技能,例如:領導、簡報、溝通、方案設計等;推動並培力青年社區型組織,與展望會一同負責社區教育之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