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國家介紹

孟加拉(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
面積: 147,570平方公里 |
人口: 1億6,468萬(2020 World Bank) |
語言: 孟加拉語 |
宗教: 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等 |
平均所得: 1,961美元(2020 World Bank) |
幣制: US$1 = 92.93 taka (2022 ) |


孟加拉原稱東巴基斯坦,西元1971年與西巴基斯坦爆發慘烈的內戰後分裂,並獨立成為孟加拉共和國,鄰國印度亦捲入這場戰爭。孟加拉經過15年的軍事統治,雖然在1990年恢復民主制度,但國內政治依舊紛亂。政治的對立與緊張情勢高漲,亦造成了許多暴力事件,近年來已有數百位民眾因而喪生。
地勢平坦的雅魯藏布江和恆河三角洲佔了孟加拉大部份的國土,且大部份的土地低於海平面。每年的五月到十月之間吹熱帶季風,也是豪雨的季節,往往造成嚴重的洪災。雖然洪水帶來肥沃的沖積土壤,卻也夾帶了致命的疾病,例如霍亂等。近年來氣候變遷致使天災連連,高人口密度加上基礎設施薄弱,該國面對天然災害相當脆弱。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6年的報告指出,有將近1200萬孟加拉兒童居住在靠河邊,屬高洪災風險地區,同時有約450萬兒童生活在經常遭受強旋風襲擊的沿海地區,以及約300萬兒童住在內地,家庭因長期的乾旱而受困,兒童的生命和福祉皆受天災的威脅。
孟加拉的公衛系統資源匱乏,每年約有7%的家戶(約1,050萬人)單單因需支付醫療健康費用而陷入貧困,同時也僅有12%的農村人口可獲取公共衛生服務。根據孟加拉2018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報告顯示,5歲以下兒童發育遲緩和消瘦比率分別為36%和14%,孕產婦每10萬例活產的死亡率為172,約僅54%的學生閱讀能力達到最低標準。在童婚方面,比率為59%,是全球排名第四高。
孟加拉及人民的發展更因新冠疫情而嚴重受到重創,疫情不只奪走生命,更衝擊經濟,家庭生計受困,有數百萬的孟加拉人陷入貧困和糧食短缺狀況。同時,疫情加劇最脆弱的兒童和青少年的不平等教育現象,經濟困難所導致的家庭壓力亦促使家暴的發生,人民生活的所有領域皆受疫情影響。


塔諾 (TANORE)計畫區
塔諾(Tanore)位於孟北(North Bengal)的巴林德區(Barind Track),當地人稱這塊貧瘠地區為Varindra Bhumi,因其特別的地貌及異常乾燥的氣候而聞名。塔諾位於首都達卡西北270公里處,為羅沙西地區(Rajshahi)內第三大行政區(Sub- Dirstrict),面積295.39平方公里。在塔諾地區裡,大多數人沒有農地及自己的土地,該區的主要生計為農耕,極少有其他就業和賺取收入的機會。由於缺乏教育機構和兒童友善學習環境、父母缺乏了解教育重要性的意識、加上師資不足,使得兒童教育發展窒礙難行。在兒童保護方面,該區的童婚比率高達66.1%,5-7歲童工比率為4%,61.5%的1-17歲兒童有經歷體罰或心理上的傷害。在塔諾,主要影響當地兒童福祉的原因包括下列,以致兒童基本權利被剝奪。
1. 家境貧窮收入少 (有22.8%的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有11.3%的人口處於最下限): 居民的收入低或面臨失業、無法獲得資源、土地和現代農耕技術。
2. 教育資源匱乏:當地缺乏教材、對兒童友善之基礎設施的學習環境和師資、以及學校離住家遠。
3. 兒童保護問題:當地缺乏兒保意識,童工、中輟和家庭糾紛等都是當地相當普遍的兒保問題
4. 母親與兒童健康照護不足: 當地缺乏適當的治療服務、營養食物,以及母親對食品安全的認知低。
塔諾計畫區將服務49,435名居民,替他們生活帶來改變。
當地服務工作
1. 生計發展: 透過強化家庭韌性及增進獲取持續性的收入來源以改善兒童福祉
• 提供赤貧家戶能力建造、意識提升和緊急救援支持,以加強其糧食保障及與當地社會保護服務的連結: 透過家庭菜園培訓及種子發放,家戶有能力種植及食用營養食物。此外,計畫透過培訓幫助居民更了解當地的社會保護服務,並做相關連結以提高可近性。
• 創造多元的收入來源機會:培力家戶發展多樣因應氣候變遷的生計活動,家戶在獲得生財資產和培訓後,足以有賺取收入之能力,同時,透過財務管理訓練,協助家戶取得金融機構之服務。
• 加強家庭和社區裡的性別平等:透過「歡慶家庭」模式(Celebrating Family),有效改善社區居民行為,一同在社區和家庭裡營造和諧關係。
2. 教育: 兒童獲得有品質的學習成果且受到照顧和保護,免遭受虐待及各種形式之暴力和創傷,並在家庭、學校和社區裡享有和平關係
• 改善兒童發展領域之環境,以支持兒童的學習和道德發展: 宣導和促進社區及家長積極參與在支持兒童早期學習,為兒童打造安全的學習發展環境。培訓父母有關兒童發展及「正面教養」(positive parenting)之課程,強化早期兒童中心管理委員會在「學習之根」(Learning Roots)模式上的能力,使兒童在家庭和社區裡皆有和平及積極的學習環境。
• 兒童獲得有品質的教育,積極參與並在一個衛生和安全的環境中學習:透過閱讀社團(Reading Club)及識字提升(Unlock Literacy)的閱讀方案,兒童獲得適齡學習機會提升他們的識字能力。同時,加強當地教育機構的師資培育,以幫助兒童學習閱讀及增強其理解力。透過意識宣導和教育訓練,社區居民被充權向政府和利益相關者倡導小學教育品質應達到之標準。
3. 兒童保護方案: 強化社區兒童保護之能力,預防兒童遭受虐待、忽視、剝削和各種形式之暴力
• 兒童在同儕、家庭和社區裡成為有影響力的保護者:透過能力建造及兒童議會和論壇,以提升兒童對自身權益和保護的認知。
• 青少年參與在生活技能培訓、社交和自我發展的活動,為生活和工作做好準備: 以「青少年創業團體」(impact+)之模式,透過課程輔導兒童組成社團以及舉辦團體活動,提升兒少的生活技能。
• 社區提供與兒童關顧和保護相關的支援服務,包括災後和疫情後的保護協助:協助社區制定與保護相關服務,提供工作人員在心理社會和心理健康支持的培訓。
• 培力信仰領袖關心照顧及保護兒童:透過「希望之路」(Channel of Hope)之模式培訓不同信仰的領袖,並組織跨信仰團體(Community Hope and Action Team),一同推動兒保業務。
• 促進正式與非正式的兒保機制能有效合作,保護最脆弱的兒童免受虐待、剝削、忽視和各種形式之暴力: 與各層政府對話及溝通,倡議兒保相關政策,加強兒保事件的回應。
4. 資助兒童計畫:賦予社區所有權保護兒童的福祉
在孟加拉展望會的支援和培力下,社區組織及當地夥伴有能力為社區的發展工作制定合作計劃,執行、管理和監測活動進度及計畫成效,並透過微型方案模式 (Micro project)以確保回應社區優先的兒童福祉目標,向永續發展邁進。同時,社區透過防減災和因應氣候變遷的意識宣導和訓練,制訂防減災計畫及成立災害管理委員以回應災害。計畫區重視社區成員(包括兒童)意見及回饋,透過完善的回饋機制確保對社區及受益人的責信。透過資助兒童計畫,兒童們能參與在各項有趣的活動和才藝培訓課程,社區自行主導關心照顧和保護兒童的機制,使兒童、家庭、社區和資助者皆擁有豐盛的生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