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國家介紹

亞美尼亞(Republic of Armenia)
面積: 29,743平方公里 |
人口: 301萬人(World Bank, 2015) |
語言: 亞美尼亞語、俄語 |
宗教: 基督教、Yezidi |
平均所得: US$3,880(World Bank, 2015) |
幣制: AMD (dram);1美元 = 450 drams |


亞美尼亞是夾在土耳其與喬治亞之間的內陸國家,擁有高山、湖泊、溫泉等豐富的自然景觀。歷史上因位居中亞絲路上,曾受幾個不同帝國統治,因而產生多元文化的影響。亞美尼亞也是史上第一個以基督教立國的國家,最早的教堂建於四世紀,接下來數百年則受土耳其及波斯統治,留下結合多種文化傳統的豐富藝術建築遺產。亞美尼亞語屬印歐語系,但字母卻是獨創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美尼亞宣布獨立,但為時不久,只持續到1920年代初期,便被納入蘇聯,一直到1991年蘇聯瓦解才恢復獨立。
1990年代中期亞美尼亞政府展開經濟改革,促成一定程度的穩定與成長,然而失業及貧窮問題仍十分普遍。又因土耳其及亞塞拜然等鄰國的貿易制裁,使經濟問題更如雪上加霜。亞美尼亞在世界各地有龐大的流亡人口,歷史上也經歷幾次大規模的移民潮,但是近年來年輕家庭為了謀生不得不移居海外,據估計自獨立以來已流失了四分之一的人口。

亞帕朗 (Aparan)計畫區
亞帕朗計畫區位於亞美尼亞的亞拉加索敦省(Aragatsotn Marz),是該省的第二大城鎮,離首都葉里溫(Yerevan)約59公里。亞帕朗地區包含一個鎮和20個農業社區,總人口數大約為37,400人,包含22,000的都市人口,和15,400的農村居民。
根據聯合國計畫署(UNDP)的貧窮指標,亞拉加索敦是亞美尼亞最貧窮的省分,又有最高比例的無土地人口(55%)。此外慢性營養不良人口比例(25%)高於全國平均(22%),兒童死亡率(7.5%)也是全國最高。
當地大約80%的居民從事農業活動。然而,當地的基礎公共建設(尤其是灌溉系統)非常貧乏,只有50%農地擁有灌溉水源,飲用水一天也僅供應兩小時。大量人口離家至鄰國從事季節性的工作,因此許多家庭倚賴在國外打工親屬的經濟資助。
當地的主要資源是河流、萊姆、及可供做建材之浮石。但河流也遭廢水污染,當地的森林被居民大量砍伐做為冬季的燃料,因而遭到破壞。長達七個月的的冬天大大影響了當地農業的品質與生產量,只有少數農產品種類可以耕種,如:馬鈴薯、甘藍菜、蘋果和洋梨。加上經常發生的天災(如:冰雹、水災、土石流)也常造成當地農作物的損失。
亞帕朗計畫區將以亞帕朗鎮為基點,加上鄰近的10個農業社區,共服務25,248名居民。未來的工作重點將以世界展望會全面實施的「兒童福祉成果」(Child-wellbeing Outcomes)做為方案設計之架構。
當地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