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國家介紹

country img

亞美尼亞(Republic of Armenia)


面積:
29,743平方公里
人口:
301萬人(World Bank, 2015)
語言:
亞美尼亞語、俄語
宗教:
基督教、Yezidi
平均所得:
US$3,880(World Bank, 2015)
幣制:
AMD (dram);1美元 = 450 drams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country icon自立計畫區
夥伴國家介紹

亞美尼亞是夾在土耳其與喬治亞之間的內陸國家,擁有高山、湖泊、溫泉等豐富的自然景觀。歷史上因位居中亞絲路上,曾受幾個不同帝國統治,因而產生多元文化的影響。亞美尼亞也是史上第一個以基督教立國的國家,最早的教堂建於四世紀,接下來數百年則受土耳其及波斯統治,留下結合多種文化傳統的豐富藝術建築遺產。亞美尼亞語屬印歐語系,但字母卻是獨創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美尼亞宣布獨立,但為時不久,只持續到1920年代初期,便被納入蘇聯,一直到1991年蘇聯瓦解才恢復獨立。

1990年代中期亞美尼亞政府展開經濟改革,促成一定程度的穩定與成長,然而失業及貧窮問題仍十分普遍。又因土耳其及亞塞拜然等鄰國的貿易制裁,使經濟問題更如雪上加霜。亞美尼亞在世界各地有龐大的流亡人口,歷史上也經歷幾次大規模的移民潮,但是近年來年輕家庭為了謀生不得不移居海外,據估計自獨立以來已流失了四分之一的人口。

country icon資助計畫區

亞帕朗 (Aparan)計畫區

資助兒童數: 3,000 計畫期間: 2011-2023

亞帕朗計畫區位於亞美尼亞的亞拉加索敦省(Aragatsotn Marz),是該省的第二大城鎮,離首都葉里溫(Yerevan)約59公里。亞帕朗地區包含一個鎮和20個農業社區,總人口數大約為37,400人,包含22,000的都市人口,和15,400的農村居民。

根據聯合國計畫署(UNDP)的貧窮指標,亞拉加索敦是亞美尼亞最貧窮的省分,又有最高比例的無土地人口(55%)。此外慢性營養不良人口比例(25%)高於全國平均(22%),兒童死亡率(7.5%)也是全國最高。

當地大約80%的居民從事農業活動。然而,當地的基礎公共建設(尤其是灌溉系統)非常貧乏,只有50%農地擁有灌溉水源,飲用水一天也僅供應兩小時。大量人口離家至鄰國從事季節性的工作,因此許多家庭倚賴在國外打工親屬的經濟資助。

當地的主要資源是河流、萊姆、及可供做建材之浮石。但河流也遭廢水污染,當地的森林被居民大量砍伐做為冬季的燃料,因而遭到破壞。長達七個月的的冬天大大影響了當地農業的品質與生產量,只有少數農產品種類可以耕種,如:馬鈴薯、甘藍菜、蘋果和洋梨。加上經常發生的天災(如:冰雹、水災、土石流)也常造成當地農作物的損失。

亞帕朗計畫區將以亞帕朗鎮為基點,加上鄰近的10個農業社區,共服務25,248名居民。未來的工作重點將以世界展望會全面實施的「兒童福祉成果」(Child-wellbeing Outcomes)做為方案設計之架構。

當地服務工作

早期兒童發展
依據當地需求,培力社區健康及衛教工作者,如:醫護人員;提升托兒所的人力資源,有更多關於融合教育、兒童發展與「積極正向管教法」的知識;與當地夥伴機構一同舉辦活動,以促進0-5歲孩子的肢體、語言、認知、社會情緒與靈性的發展;舉辦親職教育課程,培養父母教養孩子的正確知識;製作兒童早期教育及墮胎預防等議題之宣廣資料;裝備計畫區同工與社區夥伴執行倡議活動之能力,幫助社區找出在地的教育及健康問題,並向亞美尼亞政府倡導以改善兒童早期發展。
 
兒童保護
更新最弱勢族群的資料庫;向政府倡導改善兒童保護之回報、轉介及回應機制,並且制度化社區裡社工之職責;以支持性督導的方式提升社工職能;裝備計畫區同工與社區夥伴執行倡議活動的能力;舉辦兒童保護公共推廣及教育活動,讓社區居民了解他們的權力與責任,也同時培力社區夥伴;與社區焦點團體一同探討兒保服務之缺口,並依此制定改善計畫及執行;培訓兒保機制內的成員,提升辨識兒保事件、回報、轉介及透過正式或非正式機制回應的能力;幫助最弱勢的孩子規劃與執行「個人發展計畫」,同時也讓兒保機制內成員(如:社工)有能力監管個人發展計畫之成效;確保中輟生及被歧視族群的學校得到幫助以緩解問題;執行「希望之路」與教會領袖合作一同推廣兒童保護及正向親子互動行為;培力社區夥伴、家長及照護者,使其認識「積極正向管教法」;幫助最弱勢的家庭降低居住環境中對兒童安全的風險;為孩子們舉辦宣導活動,讓他們知道自己擁有的權力。
 
青年參與
選擇社區夥伴執行青年創業(IMPACT/SKYE*)團體,並且動員社區青年參與;為這些團體領導人及計畫區同工舉辦教育訓練,以促進事工進行;為參加創業團體的青年們舉辦訓練,以提升其公民觀念、領導、就業能力及創業技能;支持SKYE俱樂部中的青年,幫助及裝備青年們以所學知識應用於社區服務計畫;建立創意工程實驗室,使青年有探索、連結與發展開創性思考的機會;舉辦科技應用競賽或推廣活動,以提升科技教育之重要性,並且連結青年及雇主;製作宣廣資料以推動青年科技教育與開發就業機會;建立青年倡議團體,並訓練他們倡導實務、資訊收集分析及報告製作方法,來督導及改善社區中公民議題;向政府倡議改善就業服務以增進青年就業機會;與學校及社區夥伴合作,為高年級學生及青年(特別是高中畢業的資助童)舉辦職業說明會;支持青年職業訓練,特別是弱勢家庭出身的孩子;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及創造在機構中師徒制的學習機會;舉辦職業媒合活動。
 
經濟發展
採用地區價值鏈(Local Value Chain) 評估工具,分析社區產業與市場狀況;透過正式培力活動及經驗交流,提高生產者對於合作生產在滿足市場需求及保護生產者權益上優勢的瞭解;促進生產者、加工者與供應者之間的互動;社區產業推動人員記錄每個團體互動歷程,以追蹤發展情況;為生產者舉辦訓練,提升特定產品之產能以符合市場需求;前往成效良好的事工地點,進行經驗交流之旅;培力生產者或農業團體關於加工、基礎行銷技巧及財務管理的知識;促進生產者與技術、財務及商業服務單位的連結;培力社區產業推動人員,以確保推動過程及工作架構公開且透明,並有能力解決過程中的疑難雜症。
 
社區培力與資助兒童業務
定期訓練計畫區工作人員有關世界展望會資助兒童、社區發展相關業務之新知,以提升工作人員能力;資助童之召募與登記、訓練當地志工成為家訪員;工作人員透過家訪定期監測資助童及其家庭之狀況;協助當地社區組織、學校及教會執行教育與醫療等相關活動;兒童資料卡、自介信、聖誕卡、兒童年度成長報告之製作;兒童資料卡之更新、禮金與信件處理。
 
*SKYE: Skills and Knowledge for Youth Economic-empower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