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人道救援展望更好的世界
從國際人道救援展望更好的世界
台灣世界展望會邁入60週年,應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50週年系列活動主辦邀請,於5月28日舉辦「台灣世界展望會──看見不一樣的世界」講座,展望會國際事工處中東暨拉美組組長石博文受邀從自身經驗與全球現況介紹與人道救援與展望會的國際發展工作。
石博文先以世界展望會創辦人Bob Pierce的故事作為開場,接著分享自己的服務生涯故事,提及在馬拉威、布吉納法索等國的服務經驗,以及一路走來的心境轉變與反思。直接與受益者互動,讓他持續思考自己的天職與能力符合哪一種工作,在不斷的反思之下,他知道自己想成為「世界公民」,關注世界的不平等,使世界更加和平,於是他選擇以自身的公衛專長參與國際人道事務。
科學分級 提供實際救援協助
緊接著石博文提到全球的現況與困境,他提出三大點,首先提到全球衝突與暴力正在發生與惡化當中,軍事科技、政經衝突與後續問題成為矚目的焦點議題;第二是氣候變遷,逐漸接近閾值的氣溫可能導致兒童就學、飢荒、健康與童婚等問題;最後是飢餓的風險正在提升,糧食短缺在新冠疫情後更加嚴重,更導致民眾流離失所,甚至因為飢餓而死亡。幫助處在脆弱環境下的兒童獲得更公平的機會,即為世界展望會的主要目的之一。石博文提到,飢餓對人類的生理與心理皆有極大影響,甚至影響人類的選擇,導致經濟弱勢的循環,雖然中國和印度陸續脫貧,大量減少全球貧窮人口,至於是否有機會迎來第三波的脫貧,他認為目前人道援助陷於「把貧者的資源給予更貧者」的困境,日趨脆弱的世界需要大家共同扶持。
台灣世界展望會主要在兒童權益倡導、資助計畫與人道救援等面向進行努力,在中長期計畫當中,台灣世界展望會將國家狀況分級,並提供最適策略;在短期計畫當中,世界展望會也在水資源衛生、教育、健康營養等面向,依照需求背景提供重點工作的原則建議與實際協助。
石博文說明,展望會人道危機的變革理論,從成因、變數、影響到回應,展望會皆有相對應的處理策略,並以南蘇丹為例,說明糧食供應與水資源衛生的改善,以及其後續的深度影響。
台灣世界展望會60年來走遍世界的足跡。
援助過程中的文化衝突與解決
在演講後的討論環節,國發所副教授蘇昱璇詢問有關石博文所提及「從餐桌到產地」,即透過國際援助機構資助學校營養午餐,規定採購在地農產品以創造內需市場,若需求或供給任一端消失,是否會對當地造成更嚴重的影響?而若經費來自政府,是否會使居民對其產生依賴?
石博文說明需求經費多來自國際機構,不會輕易因內政財源不足而消失,且多選取相對穩定的地區進行;他並以捐贈二手衣作為反例,這樣的做法可能就會影響在地產業。而展望會在生計方案上會與既有的社區產業鏈合作,在既有供應鏈建立後再建立系統,反推建立完整供應鏈,是目前最常見的方法,並以人道工作、發展工作與和平建構為主要原則。
國發所學生謝孟淳則詢問,非洲的傳統信仰非常多元,是否在提供援助時有過科學與傳統的衝突?石博文提及過去在獅子山共和國面對伊波拉病毒的經驗,當時傳統行為導致疾病的擴散,當時傳統行為導致疾病的擴散,然而信仰的維持必定需要信眾與影響力,他們與當地信仰領袖合作,倡導火葬、不要親吻或擁抱親人大體等衛生觀念,成功控制伊波拉病毒在當地的蔓延。
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目前亦於綜合院館北棟七樓走廊,展出日前台灣世界展望會60年足跡《台灣與世界的時空交錯與價值》展覽海報,展期至6月20日,歡迎蒞臨參觀,了解更多台灣民間的國際發展工作。
石博文與政大師生介紹世界展望會的國際發展工作並合影留念。